韩少功 蔡 震 摄
以知青为题材的图书,成为今天在海口开幕的第二十三届全国图书博览交易会上的热门读物。昨日,著名作家韩少功携描写50后知青一代精神史的最新力作《日夜书》亮相书展,谈到文学作品的思想性,韩少功表示,小说家不是批评家,只是点到为止,否则就是越位。
20岁和50岁写知青体会不同
2002年,韩少功的散文作品《山南水北》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以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后,十年来,韩少功一直居住在海南,但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发表和出版长篇小说了。韩少功告诉记者,这部关于知青题材的长篇《日夜书》,是他远离知青生活后,萌发的新的创作灵感,“随着时间、年龄、阅历的变化,对知青这段特殊历史,感受和角度都有所不同,“20多岁写知青和50多岁写知青,体会完全不同。”今年1月,韩少功刚刚过了60岁生日。他把这部《日夜书》当作献给自己这代人的纪念,“中国的知青和老三届都要60岁了,很多人都陆续退休了。所以我通过这部小说来做一个回顾,而且也正是合适的时候。”
相信80、90后能理解
在新书首发式上,来了一些80、90后读者,对这批50后知青生活表现出极大的好奇,有读者问,不同时代的人,阅读中是否会有代沟?韩少功认为,根本不必担心,“几千年前的事情,我们不还是有兴趣吗?何况才几十年。”他相信80、90后们能够读得进去这本书。
小说《日夜书》从浪荡不羁、后来成为前卫艺术家的知青同伴姚大甲开始写起,至长于理论的知青精神领袖马涛的女儿笑月意外去世,描写了一个朋友群体从知青时代开始的各种命运轨迹,展示这一代人的精神史,为中国认知提供了新的文学剖面。
问到这个醒目的书名,韩少功说他反感那种很小资的书名,“我喜欢朴拙、大方的书名,就想到了日、夜,“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体现时间的漫长感。”
小说家点到为止不能越位
很多作家都在反复写知青,但韩少功强调,这不只是一部知青小说,“小说里人物的背景是知青身份,但叙事的重点还是这个时代。小说不只是关注知识分子,还有普通工人、个体户和官员,我写的是这代知青的当代群像和他们的当代命运,就是一代人的命运。”对于“寻根文学”作家这样的头衔,韩少功表示不赞成给文学作品贴标签,称自己是“被寻根”。
谈到小说带给人们的启迪和思想性,韩少功强调,小说不是理论读物,不适合完成这样大的命题,“这应是批评家做的事,小说只是点到为止,否则就是越位。”
因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有消息说今年将是个长篇年,不少知名作家都把笔锋转向当下社会话题,并积极准备在今年推出新长篇。对此,韩少功表示,“不论谁写长篇,大容量的作品,多少都会反映社会话题,这是常理。至于长篇年,至少我还没读到这些作品,不必太当真,更不能造假象。”
新书发布会不谈隐私
如今,社会发展面临了方方面面的问题,很多人认为,现实已经远远超过了作家的虚构和想象能力。因此,纪实作品越来越受到关注。针对这一现象,韩少功认为,每一个作家都应该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作家的创作,尤其是长篇创作,肯定都会涉及一个广阔的社会舞台,好的作家,多多少少都会关心社会。现在,涌现了很多非虚构文本,这些都基于社会生活的真实事件,不过,对虚构文本来说,同样有广阔的空间,一个作家如果能够真正深入生活,拥抱社会,就一定能够写出优秀之作。韩少功说:“我认为两种写作形式都好,我愿意读那些写得好的虚构作品,以及写得好的非虚构作品。”
问到《日夜书》中是否有自己的影子,当年当知青时是否追过心仪的女知青?韩少功很快回答,“新书发布,不谈隐私,还是看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