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北京电影节:260部影片是如何选出来的

2013/4/24 15:36:5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一个电影节可以没有评奖,可以没有红毯,甚至可以忽略那些令人咂舌的市场交易数字,但无论如何,一个电影节不能没有电影展映。一位连续两年参与展映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征集到选片再到上映,其间种种困难和曲折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评北京电影节:260部影片是如何选出来的

评北京电影节:260部影片是如何选出来的

  一个电影节可以没有评奖,可以没有红毯,甚至可以忽略那些令人咂舌的市场交易数字,但无论如何,一个电影节不能没有电影展映。

  对于真正的影迷来说,看电影才是电影节永恒的主题。

  刚刚过去的这一周,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260部影片云集北京,让影迷们大呼过瘾。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些影片上映的背后,都免不了要过五关斩六将,甚至漂洋过海不远万里而来。

  北京国际电影节在4月中旬举办,但北京展映的征集工作却在大半年前就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选片主要通过五大渠道:网络公开征集、各国驻华大使馆、世界各大A类国际电影节、代理机构和业内专家以及各大制片商。2011年首届北京国际电影季就收到报名影片750部,2012年970部,今年共收到6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部影片报名参展。

  片源有了,接下来就是繁杂又艰难的选片过程。北京展映的选片一共有四轮筛选,首轮是影片初筛,主要是从制作水平和基本要素等方面考察影片是否有展映入围资格,二轮是集中观影评分,每部影片集中2至3名专家集中观影、讨论并进行综合评分,第三轮是组织全部专家集中讨论,综合考虑评分、类别、单元设置、国家和地区等因素确定邀片名单,第四轮是进行拷贝、翻译与字幕操作、技术测试等环节,最终确定是否能够参展。

  工作人员透露,决定影片能否入选的“生杀大权”主要掌握在选片委员会手里,“选片委员会主要由专业研究机构、各大院校以及学者近40人组成,他们的特点是具有多年世界电影研究经验,同时又熟悉全球各大综合性电影节的运作,可以说既是专家又是热爱电影的影迷。”

  选片专家吴冠平介绍,组委会的选片原则有两个。首先是多样化原则,包括文化、类型以及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我们除了可以看到熟悉的好莱坞类型电影,还能看到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的许多影片。”第二个原则是高水平。吴冠平说,今年的260部展映影片,基本囊括了去年和前年最重要电影节的获奖影片,“如果观众有充分的时间,基本上能在展映的10天里看到过去两年中世界最重要电影节的获奖影片。除了有一些新人新作之外,我们还收集了一些重要电影大师的作品。”比如大师级导演贝托鲁奇的新作《我和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爱》、获得第65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的《天使的一份》等。

  经过历时五个月的选片,260部影片从1300部报名影片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和北京观众见面的宝贵机会。为了保障境外参展影片的时效性,北京海关还专门开辟了快速放行绿色通道,影片的申报、审批手续办结时间从行政许可规定的15个工作日之内压缩至2小时。

  通关之后,入境影片被一路护送到位于北京东郊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片库,经过“体检”,没有挑伤、划伤、撕片等问题的胶片就可以送入地下11米的专用库房进行储存。参照国际A类电影节的标准,储片库温度在10摄氏度上下,相对湿度为35%左右,符合电影拷贝存放的特殊需要。

  为了尽可能地让北京市民能够在家门口就看到全球不同地区的优秀影片,组委会在影院选择上也费了不少工夫,其中既有地处繁华商业区的大型影城,也有位于回龙观、望京、怀柔等周边地段的影院,还有像电影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电影资料馆这样的专业场所。

  最顺利的情况是,所有的影片按照设计好的排片表如期上映。但事情并非这么简单,随着数字格式日益替代胶片介质,短短的七八天时间内,来自全世界的各类数字格式播放文件会集中引发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为此,组委会特别组织了技术小分队时刻待命,以解决放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小意外。同时,组委会还安排了主创见面、学术交流、新片发布等各项活动超过60场,让观众在欣赏影片之余能对电影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位连续两年参与展映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征集到选片再到上映,其间种种困难和曲折是旁人难以想象的。电影节期间,他们每天都要连轴转,以确保每一部影片的安全放映和每一场活动的顺利举行。但是无论付出多少辛苦,把好电影介绍给北京观众,这是他们最大的幸福。采访的最后,他再三叮嘱记者不要在文章中提及他的名字,“从展映部的核心团队,到选片委员会,再到影院的工作人员……为北京展映付出努力的人有太多太多了。”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将首次在大银幕上8集连映!”一个月前,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官方微博发布了这条消息,立刻被无数哈迷狂转。

  同一天,四川哈迷“麻花子”正在微博上输入“哈利波特”四个关键字进行搜索。随时关注和“哈利波特”有关的一切最新消息,早已成为这个大二女生的习惯。当看到《哈利·波特》要在北京8集连映时,她的第一反应是,“肯定是假消息。这么多年了,怎么还可能连映?”后来看到这条微博是“北京国际电影节”官方发布的,这才打消了她的疑虑。

  要不要去北京,尝试一下“1178分钟”的马拉松观影呢?这个疯狂的念头在“麻花子”的脑海中纠结了好几天。她算了一下,从学校坐长途汽车到成都要两个多小时,再从成都坐火车到北京要28个小时,往返就是60多个小时。就算买硬座票,也要600多元路费,再加上300多元的电影票钱,这趟花费至少在千元以上。“正好打工的一笔钱那几天到账了,我感觉冥冥中上天也要帮我。所以纠结了很久,还是决定去北京。”她说,这大概是她粉丝生涯中干过的最疯狂的一件事儿了。

  买好往返车票后,她在微博上写道:“第一次看哈利波特是2000年,可喜欢,还省下饭钱买盗版书(大家别学),不过可惜一直没能在大银幕上看过,所以知道这次有连映特别开心,也曾为60小时的车程迟疑过,为来回费用纠结过,但是最后还是选择去,不为什么,只是不想让自己后悔。敢想敢做敢爱才是青春。”

  但接下来买电影票却让“麻花子”很头疼。北京只有三家影院连映,网上预售的几十套套票几乎是被一抢而空。绝望之际,几位北京的哈迷通过微博联系上了她,表示要早起去影院排队买票,可以帮她代购:“她们真是太好了,素不相识居然这么帮我,票钱还是她们帮我垫付的,买到的位置也非常好。”

  4月17日,“麻花子”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征程,经过30小时的颠簸,吃了三桶泡面,她终于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

  19日下午六点半,美嘉欢乐影城三里屯店《哈利·波特》首场放映结束后短暂的中场休息时间,记者见到了刚刚走出影院的“麻花子”。“累不累啊?”“不累!”这个看起来有些腼腆的女孩穿着标志性的格兰芬多巫师袍,满脸写着幸福二字。

  “我还以为穿着巫师袍会很另类,没想到穿袍子的人这么多,还有拿魔法棒的,超有气氛!”她显然还沉浸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在学校的时候,都是我一个人默默喜欢着哈利·波特。但北京的氛围太好了,大家虽然互相不认识,只要一进影院,马上就开始聊天、拍照什么的,我也交了好几个新朋友。刚才看电影的时候,每到经典人物出场,大家就会一起鼓掌、欢呼,很有默契。”

  “以前我也没有关注过北京电影节,这次来参加这个活动才知道,北京的影迷真是太幸福了。你看,这家影院还把8张电影票设计成了精美的纪念票,我得好好收藏起来。”第一次来北京,除了逛天安门、国博,她还想去奥林匹克公园看看,“听说那里还有电影嘉年华,有我喜欢的《霍比特人》!”J203

  插图 冯晨清 H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