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外》
◎评家:萤火虫 片名:《山之外》
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
主演:考斯米娜·斯特拉坦、克里斯蒂娜·弗洛托
推荐指数:★★★★★
看点: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
链接:《四月三周两天》
2005年,据BBC报道,一个罗马尼亚女孩前往山区看望她的朋友,几个月后,人们发现她的尸体被绑在一个十字架上。原来,朋友所在修道院里的神父和修女们认定她思想异端,魔鬼附体,需要被拯救,于是将其捆绑并强行禁食,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这个故事,给了克里斯蒂安·蒙吉以灵感,最终变成了《山之外》这部去年斩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和最佳女主角的电影。时隔五年,蒙吉的第二部长片延续了《四月三周两天》(2007年在戛纳和欧洲电影奖上大放异彩)的高质量,并且具有了更宽广的视野和格局。
《四月三周两天》将故事背景设定在苏联解体前夕的1987年,仍是社会主义的罗马尼亚,以小见大,从两个寻求地下堕胎的少女身上反映出暗涌密布的各个社会层面。然而在《山之外》里,蒙吉抛弃了社会议题,而是将环境和主题作极简化处理:封闭的修道院,少女、修女和神父,十分单调的人际关系——这让我想起了一部法国电影《人与神》,同样建构于真实事件,同样是最简练的环境和最简单的关系,同样奋力挖掘信仰与人性。
蒙吉对修道院里的神父和修女持什么样的看法,不难看得出来。但这种批判延续了《四月三周两天》中那种不动声色、置身事外的极度冷静,即便故事朝着冲突g.c走去的时刻,镜头也始终将情感藏在最深处,丝毫不带任何判断。实际上,这样的题材完全可以选择拍成社会学和心理学实验,可以轻轻松松地调动观众的情绪,引发他们事后去激烈地探讨和辩论。但蒙吉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拍出了一种建立在百分之百写实之上的抽离感,观众在他的引导下并不会偏向或谴责任何一方,而是全面、系统地观察到人物的一举一动、相互作用、情绪变化,从而把握到整个故事的脉络和走向。让观众犹如摄影机一般去忠实地跟随记录,这是蒙吉的拿手好戏。
罗马尼亚新浪潮在几年前曾经掀起一股狂潮,除了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以外,还有《无主孤军》《布加勒斯特东12点08分》《加州梦》等等,都是堪称一时之选的优秀作品。但那批作品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建立于当代罗马尼亚的历史节点上,通过唤起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共同记忆来引发一个时代的情感共鸣。蒙吉以《山之外》率先走出了这个模式,他站在时代之外、人性之上,主题更深一层,更见出他在新浪潮那一批导演中高出一筹的功力。与此同时,他秉承自法国新浪潮的视觉风格和拍摄技巧并没有太多变化,依旧那么扎实,一个场景贯彻一个长镜,以人物为故事的灵魂,推动情节发展。
《山之外》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气魄,在一派内敛中拍出心潮澎湃、万般滋味。克里斯蒂娜·弗洛托和考斯米娜·斯特拉坦两位年轻的女演员,正好一动一静,弗洛托为主、斯特拉坦为辅,配合得天衣无缝。修道院的外来者——弗洛托,一个生性孤傲、举目无亲、在现代社会备受挫折的女孩,她来到修道院,是为了寻找挚友的温暖,没想到却逐渐在严苛的宗教体制、面目全非的故乡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她不肯屈服的暴烈脾气和愈演愈烈离经叛道的举动,又将好友一步步逼入绝境。本版供图/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