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抗战时期全国拥军模范吴凯素感人事迹改编创作的电影《冀东兵妈妈》日前在唐山迁西县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喜峰雄关大刀园景区开机拍摄。曾主演《庐山恋》、《小街》等影片的著名影星郭凯敏担任导演。从演员到导演,郭凯敏此次有备而来,他表示要精心打磨每一幅画面,推敲淬炼每一句台词,通过植入连环画、快板书等多种表现形式,为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打造一部现代“河北大片”,影片整体风格将在凝重大气中不失轻松喜感。
在开机仪式现场,郭凯敏说,在拍摄期间有专门的语言辅导老师教剧组演员学说唐山话,剧组尽量为演员营造一个唐山口音的语言环境。演出时,演员的话语中的唐山味会让当地的观众感到亲切。片中扮演吴凯素丈夫的迟国栋还在现场表演了一段影片中的快板,让观众提前感受到了电影中新颖的表现元素。
《冀东兵妈妈》以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洒河桥镇东营村著名拥军模范吴凯素为原型改编。吴凯素当时被战士们称为妈妈,她悉心照顾伤员40多名,并送子参军,发生过许多感人事迹,还于1951年受到毛主席邀请参加国庆观礼。 在这部影片中,日军残酷制造的长城沿线千里“无人区”、“集家并村”、“人圈”等历史事件将第一次在影视作品中表现。拍摄前夕,制片方还特意委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剧本中心组织专家学者对剧本进行了专题论证,著名编剧苏小卫、冉平等影视界专家对剧本进行把关并提出了许多中肯意见,这为影片的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悉,影片将在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在全国各大院线公映。
对话
记者:你谈到这部主旋律影片重点要吸引年轻观众,你是怎么做的?
郭凯敏:我们影视工作者要直面市场,承认有竞争,正能量的影片在这种竞争环境下让年轻人接受,对从业人员是极大的考验,但我相信我这部影片会让年轻人接受。首先它在内容上不是一部宣传英雄好人好事的教化影片,而是一部励志片。而在形式上,我们做了很多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创新。观众将不仅仅是看到一个故事,而是会跟着主创一起走。还有,电影通过植入连环画、快板书等多种表现形式来增强观赏性,就连字幕都是用演员的亲笔签名。
主旋律影片也是市场中的一个部分,美国很多大片都是主旋律,都是展现美国精神。如果我们的主旋律影片在创作上更有艺术性,也能让观众产生共鸣,但比起好莱坞大片,我们的确差得太远。
记者:你此前出演过经典影片《庐山恋》等,让那一代年轻观众印象深刻,现在你是如何去了解年轻观众的需求呢?
郭凯敏:首先我心态年轻,此外我观察我的孩子以及其他年轻人都是平等的视角,大道理他们听不进去,我用换位思考。我们年轻时看到经典的好片会念念不忘,因为它们展示的东西真实、美好,而现在的年轻人内心追求的美好事物本质和我们是一样的,他们为什么不愿意看这类型的影片,是因为形式上太老套,情绪把控上以及节奏都太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记者:为什么把这部影片定义为“河北大片”?
郭凯敏:命名为"河北大片",我是要对所谓的大片提出自己的理念,不是大制作大投入,大片首先在理念上必须是“大”的,提到人性人们往往会极端,但责任奉献真的不只是口号,而是目前最欠缺的东西。如果影片用大制作包装一个弱智的故事,这不叫大片,这叫浪费,观众不会产生情感共鸣,能让观众普遍认可的也是大片。
我父母原来在石家庄工作,我对河北很熟悉,河北有非常多的好题材,如果能拍出好片子,让观众观影时感到享受,这个市场潜力是很大的。冀东的文化在中国占有很高的位置,但是宣传展现不多,我们提出“河北大片”,也是对冀东文化的宣传。
另外一点,是我们对创作的敬畏,影片开头有导演的话:拍摄这部影片是为了一种敬仰的仪式。我们拍摄现场不能抽烟,演员必须有真挚情感的投入,为什么很多老片子是经典,有些老艺术家总是让我们尊重,我就是用真实和尊重的理念,把它赋予我的演艺事业以及电影创作中。没有简单主义,没有粗制滥造。做演员和做导演,敬仰的不是名和利,而是艺术,这种敬仰观众一定能感受得到。
记者:你似乎是对抗日题材有所偏爱,对目前的抗日片你有什么看法?
郭凯敏:现在很多抗日雷剧,拍得很可笑,我几年前就曾经预言过,抗日剧都这么拍会出问题的,现在不就出问题了么?抗日题材不是不能拍,但我们一定要有所敬畏,不能胡编乱造,而且在形式上,不能一味展现轰炸现场等画面吸引眼球,如何传递反战与和平理念也是影视工作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