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雅治饰演的“伽利略”
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
绫濑遥、山田孝之主演了电视剧版《白夜行》
东野圭吾
当身着白净西装、十指交叉、平视前方的汤川学(福山雅治饰)半身照海报甫一亮相,其身后的深红色背景便宛如光焰,点燃了影迷的热情——或者说,唤起了昔日追剧的美好回忆。时隔近6年,富士电视台的日剧《神探伽利略》今年4月以续作的形式回归,当即连续数周收视率突破20%,虽然一度跌至17%(一般达到15%已是很不错的收视成绩),但次周又升到20.4%,大有冲击首季21.9%平均收视率(年度排名第二)之势。目前剧集已播出过半。
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原著《侦探伽利略》及《预知梦》已由《神探伽利略》首季影视化,续作的剧本来源则是《伽利略的苦恼》、《虚像的小丑》和《禁断的魔术》。此外,继首季特别篇《神探伽利略 第零章》(改编自《伽利略的苦恼》前两部短篇)和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后,今年6月将上映电影《盛夏的方程式》,两部电影均改编自“伽利略”系列同名长篇小说。
对熟悉首季的影迷而言,《神探伽利略2》并无任何形式上的新鲜感。头号主角、有“怪人伽利略”之称的汤川学依然是那个智慧过人、爱喝速溶咖啡的物理系副教授,总能以科学的理论和缜密的逻辑,协助警方破获各桩离奇案件。而其言行特质也在续作中得以保留,戏剧性甚至更有加增。如口头禅“万事皆有因”和重视实验的习惯;但闻有人声称超自然事件“不可能”发生,便触电般地出声打断,进入自high状态历数某年发生过某类似事件的授课状态;探究谜团后露出虎牙、带着恍然的表情朗声大笑,却对身旁满怀期待的搭档吐出“完全搞不懂”之语,继而补充道“真是有趣”;更不用说每当找出关键线索,必在手边拿起工具(笔、玻璃、石子等),随处写下一大堆复杂的算式(有时在黑板上,有时在桌面、地砖、窗玻璃、垃圾桶周身或屋顶上),然后以弗莱明左手定则状虚掩口鼻,摆出看透***的标准姿势。
不过,影迷们若想在原著中重温以上桥段,恐怕难免失望。汤川的这些言行特质,其实并不存在于书本当中。那么,假如没有影视化,“伽利略”还会是我们现在认识的“伽利略”吗?更进一步来讲,假如没有“伽利略”系列等20多部影视改编作品,东野圭吾还会是如今的东野圭吾吗?“畅销君”本人的说法倒是颇可玩味:“那些由善于制作影像的专家们催生的电影或电视剧,可不是我这个外行人可以去批评的。如果一定要说些什么,只能说每部改编的作品,我都很喜欢哪。”
影视化的东野圭吾
小说的影视化可大致归为两种形式,一为影视对小说的再现,即通过动态镜头呈现小说的文本。在叙事模式上,“伽利略”系列的小说和影视均采用了推理作品的经典套路,即“案件发生→谜团展开→侦探介入→查证线索→揭开谜底”的顺叙结构。这一简明且逻辑清晰的套路,正与该系列的理工科题材相符。
相较原著,影视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形象地呈现每案的物理诡计。一根钓鱼线加一个锁扣,足以在推理作家笔下玩出百十种密室花样,但问题在于,读者看不懂或者根本懒得看,怎么办?那就借助图示(东野圭吾出道作《放学后》的密室构造便是一例)。但图示毕竟仍有局限,这就令基于物理诡计的本格推理(以推理解谜为主要走向)小说成了最适合影视化的题材。与《神探伽利略》类似,去年春季平均收视率第一的日剧《上锁的房间》改编自贵志祐介的同名小说,每案均为密室谜题,种种物理诡计在镜头前交代得清清楚楚,无需观众费神想象,逻辑推理和破解谜团的乐趣丝毫不逊于阅读小说,推理迷怎能不爱?
此外,影视对原著经典场景的再现,也是其不同于小说的吸引点。石神仿佛呕出灵魂的嘶吼(《嫌疑人X的献身》),雪穗犹如白色幽灵的上楼背影(《白夜行》),前原跪倒在老母跟前、额头撞击榻榻米的泪雨(《红手指》),刚志深深耷拉着头、像忏悔又像祈祷地合于胸前的双掌(《信》),均在影像的诠释下得到了更完整的表达。
另一方面,影视对小说的演绎,即影视的改编和原创内容,兴许可以更深入地解释东野圭吾的作品及其笔下人物在小说和影视间的分野。东野自己是这么说的:“影视和小说的形式有很大差异,因此原著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参照物,观众的体会才是最重要的。”书里的汤川穿白大褂,身材高挑,戴黑框眼镜,头发略带茶色,刘海剪齐至眉毛上方,外表温文尔雅,肩膀宽厚结实,是校羽毛球队的王牌主力。他执着于理性和逻辑,同时博学多闻,记忆力出众,除了数学和物理学,对文学与演艺新闻亦了如指掌。这和剧中外形俊朗、运动全能、广受女学生欢迎,甚至越来越温情和人性化(第二季尤甚)的形象不尽相同。学生时代长发披肩、衬衫敞胸、颈挂金色项链的模样,更与《神探伽利略 第零章》中的青年扮相(三浦春马饰)大相径庭。至于剧中附加的言行特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的“赌上爷爷的名义”、“谜团全部解开了”、“凶手就在我们中间”,抑或《上锁的房间》中右手抬至耳边虚转密码锁的思考姿态和“密室已破”宣言。对系列剧的粉丝而言,经典元素的反复重现正是其魅力所在,影视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演绎也并不让人感觉突兀,相反,正是这些更适合影视载体的细节重塑,使镜头前的“伽利略”深入人心,激起了大量影迷阅读原著的兴趣。
东野圭吾曾在访谈中提及,汤川的角色虽没有特定的模特,“但在我心中,却很不可思议地有个非常确实而鲜明的形象”。东野大学时代念电气工学科,他说,汤川是汇集了当时实验室里接触的多人特质自然形成的人物。这其中是否包括东野本人呢?至少汤川的扮演者福山雅治会投上赞成一票。“(东野)说话的方式或是逻辑,都和汤川有许多相似之处。”谈及与东野会面的感受,福山说,“汤川这个角色,其实就是东野先生的其中一面。而汤川的根基就是接近东野先生核心部分所抽出的一部分,我有这样的感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汤川的搭档。书里的第一配角草薙俊平在剧中成了“打酱油”的角色,从第一季的内海薫(柴崎幸饰)到第二季的岸谷美砂(吉高由里子饰),都由新人女刑警取代了草薙的位置。原著中易引腐女想入非非的“冷艳理科宅男×热血文科刑警”一对好基友智破连环案的设定,变成了老少咸宜的“男女搭配,难逃暧昧”系列剧经典模式(首季大结局甚至安排了更为经典的拆除炸弹、英雄救美的情节)。相较而言,骄矜的岸谷浑身散发的犀利感似要溢出荧屏,自然不如热情坚韧、却又不时展露女性气质的内海讨巧。但若维持原来的角色,汤川和内海的暧昧想必也难再进一步。只能说此次主动求变本意虽佳,效果却未必理想。第二季中显著增加的搞笑对白和贯穿两季的捧哏角色(汤川助手栗林宏美)似在证明,当系列剧缺乏明显的“成长”元素(人物心性变化或人物间的关系发展),走向以演员为卖点的俗套偶像剧模式终是在所难免。
除了“伽利略”系列,好评最多、影响最大的东野圭吾小说影视化作品当数2006年播出的电视剧《白夜行》。该剧第一集便直陈杀人案件的***,淡化了原著的悬念和写尽人性之恶的阴暗基调,以救赎罪恶的凄苦爱情为线索,“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的心愿感动了无数观众。同为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加贺恭一郎系列在影视化(电视剧《新参者》、电影《红手指》)后增加了记者青山亚美一角,不仅发挥了重要的牵线作用,还引发了有关媒介素养的探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故事的感染力。
东野圭吾的影视化
东野圭吾本就是个电影迷,也一直有想成为电影导演的念头,据说学生时代曾自己拍摄过电影。在他的前两部影视化作品《秘密》(改编自获得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的同名原著)和《G@ME》(原著《绑架游戏》,影片尾声的蒙太奇手法和剧情反转异常出彩)中,东野都客串了一把群众演员。这里还有个东野自己披露的小段子:参加《G@ME》发布会的三天前,东野不慎摔成重伤,脸上缝了好几针,发布会当天只能用胶布遮掩伤口。见到两位主演(仲间由纪惠与藤木直人)后,他暗自感叹:“仲间小姐是美人自不待言,但身为男性的藤木先生居然也可以用‘美人’来形容。他五官端正漂亮,肌肤光滑,肉眼望去会怀疑他的毛细孔到底存不存在。所谓美男子就是形容这样的人吧。更何况藤木先生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院,那是我想上却上不成,甚至想参加入学考试都被补习班老师说是浪费报名费的大学啊。可恶——这样年轻又帅气的好男子,头脑又优秀,连毛细孔都看不到……”
和影视颇有缘分的东野圭吾,自然也受到了影视改编作品的反作用。和前期相比,行文本就朴实简洁的东野在中后期的创作中更多运用分镜头的手法,使小说更便于影视化。而若非小说影视化的成功,我们恐怕也无法想象东野会在小说里写出“汤川双手的拇指钩住想来也是Armani的两只裤兜,靠在水池旁”、“薰再次从包里掏出iPod,听着福山雅治的歌,喝着矿泉水”之类的词句(《圣女的救济》)。正是小说和影视的相辅相成,才使我们得以窥见东野圭吾作品的全部魅力。
东野小说中影视化改编幅度最大的《流星之绊》,被影迷称为“99%的宫藤(编剧)+1%的东野”,原著止于温情的氛围被进一步推向欢快和幽默,加倍消解了主角三兄妹追讨杀亲凶手的沉重题材。这位宫藤官九郎此前曾任《池袋西口公园》的编剧。“当时觉得很新鲜,每个星期都看。”《池袋西口公园》原著小说作者石田衣良表达了与东野类似的观点,“喜欢是喜欢,不过它和我的小说是两回事,就好像刺身和炸鸡,都很好吃,但不是一个东西。”他还打了另一个有趣的比方:“自己写的小说被改编是一件很害羞的事,感觉好像自己的***被拍到电视上。”倘若说这话的是酷爱自嘲的东野圭吾,恐怕还会在后面添上一句:“但如果不让观众在荧幕上看到这条***,大家认识的也就不是完整的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