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满堂采风
高满堂曾说,“《闯关东前传》与前几部的创作思路一脉相承,让传奇的手搭在历史的肩膀上,这样,创作起来就像穿着大皮袄的人换上了一件轻裘那样,节奏轻快,也让观众耳目一新。 ”而挖掘到最深刻最真实的故事,唯一的办法就是采风。在“闯关东”系列创作的8年间,高满堂带领采风小组行程数万公里,几度病在采风路上,还险些因车祸殉职。而谈及这些,高满堂说:“我们这代编剧,把写作当成理想、追求乃至生命。再苦,也没有当年闯关东的先人苦。 ”
采风历程
八年写三部曲尽力了
一部部热播剧,将编剧高满堂接连被推到比明星还耀眼的位置。他的作品作为中国影视生产的重要风向标,屡屡在题材、质感、影响力、市场回报等方面开先河,本人曾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和高度评价。大剧幕后,这位58岁的闯关东后人在戏外也给公众留下了太多的猜想空间。从早期写《荒岛上的琴声》到中短篇电视剧《午夜有轨电车》,到讲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的电影《横空出世》,再到近年炙手可热的《闯关东》系列、《大工匠》、《常回家看看》、《错爱》、《家有九凤》、《天大地大》、《温州一家人》,让观众念念不忘的还有《小楼风景》、《突围》、《抉择》、《相依年年》、《远山远水》、《漂亮的事》、《郭明义》、《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等。“高满堂写了这么多,还没有被掏空吗”是观众常有的疑问。对此高满堂说:“我无暇做太多辩解,因为我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触角去深入生活。 ”也正是在时间的见证下,高满堂伴着作品走入创作的黄金期。“我不熟悉的不写,不受到心灵震撼的不写,不在生活里浸泡几年的不写。 ”而他所说的这种浸泡,正是从采风开始的。
高满堂的“闯关东”系列品牌剧顾名思义,讲述的是关里人(主体是山东人)到东北后的生活和生存状态,要让这种状态立体而深邃地得以艺术重现,就必须要和宏大的历史背景精密贴合。高满堂表示,“这段历史可说的东西太多了,而见证者平均年龄基本上都在90岁左右,且人越来越少了,我是怀着抢救这段历史的心情写闯关东的。 ”
为拿到第一手素材,在动笔创作《闯关东》之前,他走了7000公里行程,横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山东,北上漠河、黑河的深山老林,足迹踏遍胭脂沟、金矿、煤窑、林场,南下山东的济南、龙口,深入基层,寻找线索,采访了70岁以上“闯关东”的原型人物及后裔100余人,搜集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他和采风小组写下了50万字的笔记,600多分钟的影像资料。创作中篇和前传,他更是一直在路上。仅这部《闯关东前传》,他就采访了200多人,翻阅了大量史书。
高满堂在面对媒体时,多次将他采风的受访人称作“讲述者”——口述历史,是亲切、实在、感人的,也是带着悲壮情绪的,“有的讲述者在我们采风后不久就故去,这更加催发我作为编剧的紧迫意识,努力完成对闯关东的立体叙事和精神留存。 8年写了三部曲,我尽力了。 ”
采风回忆
途中遭遇车祸险些殉职
在高满堂看来,编剧的最大乐趣是采风,“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故事‘啪’就飞过来了,是你的不是你的,都朝你飞。 ”《闯关东前传》延续开篇以来大开大阖壮丽史诗风格,许多在前两部未及关注和展开的点,都体现在前传中,并把历史背景提前,从超越角度比第一部拥有更多的历史内涵,这个历史内涵就是家国一体的创作理念。这种理念下,他再次聚焦小人物,以一颗平实而饱满的心,走进又一段采风旅程。高满堂说,“采风是我的命根子,有些采风的回忆本身,就已经是绝版了。 ”
回忆起采风途中的故事,高满堂滔滔不绝:“有一次在牡丹江,我前往旅馆的途中经过一家不开灯的小酒馆,黑不溜秋的。我眼尖地发现,里面坐着一帮老头正在聊天,于是溜了进去坐在邻桌。他们正讲闯关东的故事呢,说得太好了,我悄悄放上录音笔,听完故事,和几位老人家道了谢,又悄悄结了账。还有一次,在漠河金矿采风,矿址不远处有一处很大的墓地,埋的都是以前山东来的流民,所有的坟头都朝着一个方向,我正纳闷,当地人告诉我,那是山东的方向,是他们老家的方向。我一下子有了敬重感。 ”
采风过程中高满堂还遭遇过车祸,险些殉职。“那是在2005年11月底,那时我和制片方及采访组一行五人,乘坐着吉普车行驶在黑龙江黑河市到罕达汽镇的公路上,当地气温达零下20摄氏度,还刚刚下过一场雪,路面完全是冰雪,非常滑。车子在拐弯时碰到一个大坑,立即失去控制,在旋转360度之后,滑入路边树丛,车后胎被挤爆,如果当时路上有其他汽车经过或者路边是深沟,后果都不堪设想。 ”采风路上奔波劳碌,生病更是常事儿,为《闯关东前传》采风期间他在伊春等地患病,但一切艰辛都在编剧采撷凝练到的闯关东精神面前显得微不足道。高满堂坦言:“我们这代编剧,把写作当成理想、追求乃至生命。再苦,也没有当年闯关东的先人苦。 ”
除“闯关东”系列剧外,“高氏采风”已成业界楷模。在创作《温州一家人》时,他三次驻温,深入乡镇农村、工矿企业,还远赴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地采风。目前,高满堂正在和老搭档孙建业等名家创作一部反映大连城市百年历史风云的电视连续剧,“这部剧作的成功,依然要建立在深入采风的基础上。 ”
采风情怀
编剧不是卖狗皮膏药的
2008年初,《闯关东》一经亮相,便在全国掀起收视热潮,创下“人不分南北,地不论东西”的全面飘红收视奇观,新中国60年广播电视系统成就展上唯一代表电视剧成就的图片就来自《闯关东》。此次《闯关东前传》以于小伟饰演的管家长子管粮为主线,穿插他与三个女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三兄妹的离散相守,重点体现了小人物在多个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中的境遇和抗争。“笔触始终没有离开平民百姓”,高满堂说,“要写好自己,要写好爹妈,要写好兄弟姐妹,再去写广大人民。”没有生活,没有积累,他决不动笔。
三部曲写下来,至于自己的风格会否被观众厌倦,高满堂表示不会对此感到有压力:“故事各有不同,前传情感戏更浓,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高过老年观众,这一点我很清楚。它的传奇性,它的历史厚度,它的情感元素,构成了这部戏的看点。 ”
“做编剧的终极目的是四个字:境界、情怀,我一直在努力追求中。 ”他认为好的剧情是将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我努力于塑造更鲜活的艺术形象,留下能为白山黑水所传承下去的文化经典形象。我觉得这将是对后人最大的贡献,也是对东北独特文化气质最好的传承。 ”
作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长,他希望能引领同行写有境界和情怀的作品。“我在采风路上一直在思考,山东人为什么不避风寒,不畏艰险,不远千里闯关东?主要原因是贫困,为求生路。山东人自古信奉种地为上,那些惯于土里刨食而又被抛弃土地的破产农民举目四望时,只有两条路可走:其一逼上梁山,扯旗造反;其二,闯入关东,刨口饭吃。同时,诚实、仗义、节俭、好客、粗犷等性格,也显现出闯关东人的文化素质,使得他们能够在东北获得生存。编剧不是卖狗皮膏药的,应该把这些东西呈现在笔下,呈现在荧屏上。 ” 记者穆晨曦
相关链接
“金牌编剧”下部作品还写山东人
日前,编剧高满堂携《闯关东前传》导演王滨、主演于小伟、赵毅、王绘春、徐囡楠来到济南举办媒体见面会。
《闯关东前传》中有一句台词,离开家乡的“张怀远”称山东是自己“梦里来、梦里走”的地方。高满堂说,这句台词是特意加的,自己对山东正是这样一种感情。为了写《闯关东》他来山东19次,“飞机上的空乘都认识我,问我是做什么的,我开玩笑说‘卖大葱、大蒜’。每次飞机一降落,我就激动。山东给了我创作的灵感,是我创作的根源所在。 ”
早在《闯关东》之后,高满堂就曾经和山东省影视剧制作中心有一个 “约定”,那就是为鲁剧创作 “工农商三部曲”。 “‘工’和‘商’已经完成了,就是《钢铁年代》和《温州一家人》。现在‘农’也提上了日程,就是《老农民》”。高满堂介绍,现在《老农民》已经完成了20万字的分场大纲,并且透露演职力量将“相当强大”,将是全明星阵容。 “这部剧我攒了5年的劲,准备奉献给鲁剧,我希望《老农民》超越《闯关东》成为我最好的作品。 ”高满堂说。据《济南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