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大时代里稀缺的小精致

2013/6/17 18:37:26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上周,对留在京城欢度端午节的人民群众而言,最具娱乐性的话题无疑是集体吐糟大电影《富春山居图》。对于京昆这样的传统艺术来说,经典化、学术化才是真正的归宿,大张旗鼓的弘扬振兴,都只是拱虚火的虎狼药,吃下去是要发烧的。

  上周,对留在京城欢度端午节的人民群众而言,最具娱乐性的话题无疑是集体吐糟大电影《富春山居图》。导演自诩奉上的海鲜大餐,观众却说是东北乱炖,导演烹制鱼翅鲍鱼的一番心意,在观众的法眼里还不如干嚼呛面馒头有味。于是,《富春山居图》的实际意义已经超出了一部电影的娱乐功能,看了这些评论,先是让人好奇,看后再激起奇思妙想的评论快感,反正,对于这样一部公认的烂片,越刻薄越娱乐。

  人常常是健忘的,恍然惊觉,这种“笑果”似曾相识。从《英雄》开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以来,连续数年,国产“大片”的给观众带来的欢乐都是这般,以极烂的口碑博取极高的关注,《无极》、《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三枪》、《赵氏孤儿》、《赤壁》……从去年到今年,电影票房不断刷新“亿”字的前数,但大家应该还记得,率领国产片票房逆袭,反击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是《失恋33天》,到后来口碑与票房兼得的《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是一连串标准的“小片”。后来,《富春山居图》的导演孙健君回应说:“这个剧本3年改了100多遍,请了几十个策划人。”很令人信服,这是标准的中国大片路线,怀揣满把钞票却谁也不清楚究竟要干什么的时候,自然混乱。他又说:“电影首先要有人看,看了有人评,然后再考虑口碑。现在《富春山居图》争议那么大,评论人那么多,是好事。”此言就落俗了,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那么多位大腕儿导演当年都曾如此解释过,但把观众从盗版碟拉进电影院贡献票房的还真不是他们的“大片”。

  《富春山居图》公映当天,央视纪录片频道很时效地播了这部电影的制作纪录片,片子里,听导演叫嚷着“我们要去迪拜拍”,“四大主演再凑齐补拍镜头不可能”,“和好莱坞最好的特效团队合作需要磨合”,“我们的经费有限”等等这些话,凭经验,我和朋友断言这恐怕是部烂片,不幸言中。对电影制作,我自然是门外汉,但近十年来看这社会的人和事,一些通理很少出错,那就是国人对“大”与“最”的迷恋自得心理,结果是,豪言壮语下轻慢了严谨,在这个日新月异争快抢先的大时代里,唯精致难寻。电影“大片”充其量博人一乐,而那些大建筑,大工程、大决策细节枝杈繁复,求大、求全、求炫、求快都容易思虑不周,而在大事上出错就再难回头,损失影响或波及数十年甚至更久。

  其实,很多事情真的不需要做“大”,小巧而精致,成则载誉,败也好调头,不用一直硬着头皮朝错误的方向干到底。上周,还有一部纪录大片所遭受的差评不亚于那部电影大片,是央视纪录频道制作的《京剧》,虽然事后央视方面解释一部分争议属于学术争端,但他们也承认,部分史实资料确实有错,会在二次播出时更改。学术争端暂放在一边,一部出镜专家都多达数十人的纪录片在史料确凿上出纰漏实在说不过去。这部纪录片肩负着向世界介绍推广国粹的大任务,在今年的戛纳电视节上备受瞩目,交易很好,但愿别是洋相出国门。我在一位京剧爱好者的博客里看到这样一段话:一门传续了一百六、七年的艺术,一门起源于农业社会的文艺,在后现代社会小众化了,关注者少了,这难道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一定要让京剧再现“满城争说”“无腔不学”时代的风光完全是妄想,任何一个具有健全心智的人都不会试图帮助耄耋之年的运动健将重振雄风去和年轻人一较高下但是面对传统文艺怎么就想不通这个道理了呢?对于京昆这样的传统艺术来说,经典化、学术化才是真正的归宿,大张旗鼓的弘扬振兴,都只是拱虚火的虎狼药,吃下去是要发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