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导演
昨天,上海国际电影节分别举行“中国制造”和“青年制造”论坛活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业内资深人士聊起电影现状比较放得开,敢于抨击一些现象,新人导演们则显得有点“缩手缩脚”。
上海专电 首席记者 陈和生
业界大佬放得开
A
主持人:江平 嘉宾:江志强 李烈 李少伟 覃宏 王中磊
焦点一:电影市场唯票房论
票房上去了,制片方、出品方皆大欢喜;票房上不去,有人会抛出不能单以票房来论“英雄”。
在电影圈流传这样一个段子——票房没过5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导演。王中磊认为:“应该说没有拍过一部好电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导演。文艺片和商业片应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我们不能老是宣扬‘以小搏大,票房多高’的话题。”
曾经成功运作《艋舺》的台湾制片人李烈说,没有一部片子是可以被算计出来的,电影人还是需要有对电影的热爱和投入。出品人江志强认同这个观点,“薛晓路导演的《海洋天堂》票房不是特别好,但我感受到了她对电影的热爱,所以继续跟她合作了《北京遇上西雅图》,这个剧本她写了两年。一部电影赔钱,责任不全在导演身上,老板也有责任。”
焦点二:票房不赖口碑太坏
电影票房和影片口碑并非成正比,《富春山居图》就是最好的例子。刘德华为《盲探》造势时,也要耐着性子为《富春山居图》的口碑“致歉”。
王中磊说,按照之前的电影规律,如果上映第一天的票房达到4000万元,那么最终票房能卖到5亿到8亿。显然,《富春山居图》达到了这个标准,其首日票房为4600万元。
大家普遍认为《富春山居图》是“烂片”,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观众去埋单呢?李烈分析有两种原因——管他荒谬不荒谬,当作喜剧片来看吧;大家都在讨论片子烂,那就得去看看到底有多烂,要不然跟别人聊天就没有共同话题了。
焦点三:中国电影国际行动
在好莱坞大片给国产电影带来压力的同时,中国电影也尝试走向国际舞台,去赚取好莱坞家门口的钱。但是,国产电影输出海外并非一帆风顺。
不可否认的是,国产功夫片在海外有独到的优势,以至于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在外国人堆里很有票房号召力。江志强说:“功夫片的影响能不能持续下去,有没有新的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出来,这都是关键问题。”
有了好演员,还得需要好题材、好剧本来支撑。王中磊认为,“《云图》就是很好的教材,它有畅销的小说、好的剧本、有才华的导演、有市场的演员。尽管如此,集资还是非常困难的过程,也被大的电影公司抛弃。”
新人导演悠着来
主持人:江平 嘉宾:徐峥郭敬明薛晓路 张猛 杜家毅
焦点一:为什么改行当导演
以前说“演而优则导”,现在可不一样了,作家、舞台设计出身的人,都跑到导演界分羹。有趣的是,在这场“青年制造”论坛中,竟然没有一个嘉宾是导演出身的。他们为什么改行当导演呢?
徐峥说:“我给自己的定位一直是演员。之所以去做导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我演不到我想演的电影。说起这个我就有一点难过,好像大导演他们都不用我,也不选我演电影,很多大导演从来没有找我演过戏。”
相比之下,郭敬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当了一回导演。“他们说服我说,‘故事都写了5年了,但找不到合适的导演。故事里的人怎么说话、怎么做事,只有你最清楚’。于是,我就被游说当了导演。不过,我做好最坏的打算,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焦点二:有没有挣扎的经历
新人导演的成功,也许大家只看到了成功之后的荣耀,却忽视了他们曾经的艰难。从成功走向未来,新人导演们有没有挣扎的经历呢?
杜家毅说:“我觉得现在投资可能没有问题,但条件也多了。拿这几年成功案例的电影来做一个比对吧。比如说我拿出一个剧本,我现在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徐峥演吗’,要么就是‘徐峥会来导吗’。还有就是我想做稍微理想化的东西,投资人就会劝说别太理想化了。”
在郭敬明看来,做导演,有很多需要去坚持的东西,但是也有很多需要你放下的东西。“在整个过程里面,我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真的是一个很棒的人生体验。”
徐峥认为:“作为一个导演、创作者,他必须不能回避怎么样去拍一些东西或者表达一些东西,才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同和共鸣。我也会碰到有想表达的东西,我自己看的电影里面各种类型都有,最后还是考虑市场多一点。”
焦点三:新人敢不敢拍大片
在目前所有的新人导演中,他们执导的影片基本都是小成本电影。处女作电影取得成功之后,新人导演们敢不敢进军大片市场呢?毕竟,国产电影需要类型多样化,不能缺失“中国式大片”。
徐峥说:“我对电影的认识蛮浅薄的,在我的脑子里面没有大片。我觉得电影的基础,是剧本,是故事。只有好的故事、烂的故事,再大的大片也有烂的故事。如果一个大片是以外包装作为大片的形式,而没有一个好故事,就是一个烂片。”
张猛认为,制作上面钱多,肯定是大片,200万拍不了太大的片子。“我们在座的导演都有拍大片的可能,这需要何平老师给众多投资人带一个话,我们这些人都能够拍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