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主持人康辉老婆刘雅洁和女儿照片

2013/7/23 10:13:25 作者:佚名 来源:女物娱乐网
辉,1993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同年进入CCTV新闻中心,服务至今。在近二十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历任CCTV-1《晚间新闻报道》《新闻早八点》、《现在播报》主播,新版《东方时空》、《午夜国际观察》主持人。

  平凡中的坚持与担当

  第一印象,他是个很稳重的人。不紧不慢的语气,令我焦躁不安的内心获得了些许平复。一副很斯文的眼镜后面,有一双充满了真诚与平和的眼睛。

  内心在琢磨着,这个人没耍“大牌”,应该不会很难缠。

  谈话伊始,他一直直视我的眼睛,并没有如同曾经遇到的那些“大腕”一般四处寻找焦点,最后眼神反而镂空。

  谈到日常播报新闻时的感受,他说,日复一日地播电视新闻有点像开长途汽车,大多数时候风景似乎是寻常的,动作似乎是重复的,可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司机的驾驶意识和技术便凸现出来,技术高的可能做出一个花样表演般的漂亮动作读过难关,技术差的就此车毁人亡。从这一点上来说,播好新闻不是一时一次的表现,而是一种长期的工作状态甚至是生活状态(是的,所有的生活都围绕工作来安排)。

  “新闻播音的外在表现手段非常少,要用尽可能简练的语言把国内国际发生的事情说清楚,做好这件事也是很不容易的,除了大家在电视上看的见的工作,我们在播音之前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文字稿的修改工作,把新闻导语做一番加深,让它更适合电视新闻的播出,新闻传播就是一个将信息不断加工整理的过程,把复杂而又活生生的事实用几个画面和间接的文字说清楚,并不是那么容易。”

  他说自己总能感觉到一种深切的责任感,“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我是离观众最近的一个环节了,我是最后一个把关人了,我是信息最后的一个加工者了。我得保证从我这里说出去的话,能明白无误地把意思传达的准确而有道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煞费苦心地把事件的背景,今后的走向和引导性的理解加入进去,我觉得新闻播音要有喉舌意识,导向意识,也应该有服务意识,为了让观众更清楚深入地接受信息,要做的工作是细碎得没有止境。”

  不失水准的理念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但在这个大命题下,每天又发生着多少阴错阳差的故事?稳稳当当地做人和做事的康辉,内心深处又闪过怎样的电光火石?

  康辉表示自己曾听人这么评价过“主持人”这个职业:做主持人最好天生是个傻大胆,外加是个人来疯。最初,他不明其意,认为这是胡说,但后期经过仔细琢磨还真觉得有点道理。

  他觉得善于表达和交流是一种天赋,而自己显然不是那种人。有时候他自己都觉得奇怪,怎么就莫名其妙的从事媒体工作了呢?

  他觉得自己的性格并不真的特别适合从事媒体工作,因为尽管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很多,能够像海绵吸水一样地汲取学习很多东西,但他自身而言却很少产生和别人主动交流的愿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连尝试去更多地了解别人的兴致都很少,更无论深入交流。

  “评判一下我骨子里的性格,说好听有点内向多思,说不好听是有点孤傲,不合群。”

  他觉得自己进入媒体这一行业有点误打误撞,但由于自己是A型血,又特别追求完美,既然干了这个工作,就希望达到自己认定的比较好的程度。

  为此,他需要不断努力,有时他自己也在想,这种理想的程度可能自己一辈子也无法企及,要不要停下来?但每到此刻,骨子里的“轴”劲又会冲上来,总觉得不应该因为有点困难就退缩和懈怠了。

  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有过懈怠的时候。觉得自己每天做的事情就是重复重复,不断重复。所说的话都大同小异,所接触的新闻也不是每天都能给自己带来新鲜感和刺激感。直到有一天,自己的一个同学跟自己说了这样一番话:

  “某一天,我看你的节目,感觉你很懈怠,播报纯粹是在敷衍。你要知道,我可能是第一次看你的节目,当我看到这么散漫的人在主持节目时,我以后可能都不会再看你的任何节目了。因为我觉得,一个对自己职业都不尊重的人没有资格赢得观众的喜爱。从此我看到你的节目后可能就会换台。假如你每天都如此懈怠,每天你都会因为你的懈怠而丢掉一个观众。那么在多年后,你觉得还会有几个人继续看你的节目?”

  从那之后,康辉默默地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哪怕做不到每天都是一百分,但也要尽可能的都达到六十分。这是自己的职业标准和底线。

  康辉说,自己现在最怕看到自身由于受到某种局限而造成停滞不前,有时感觉自己一门心思往前拱的状态,有点儿像“夸父追日”。

  夸父在炎炎烈日下不断前进,有目标却不知道目标能不能实现,何时能实现。

  康辉相信如果夸父和人类一样有某种血型的话,那么他一定也是A型血。

  直面那些质疑之声

  谈及现阶段网络上各种“意见领袖”抨击政府、官媒,围观观众大声叫好的现象,康辉表示自己也挺无奈的。对于官方媒体和从业者而言,自己本身的定位就是党的喉舌,需要去为国家向人民传达一些政策面的信息。更何况,每天的生活当中已经有太多不平和不公,中国整个社会需要不断传递一些正面的东西。

  他认为目前出现的大众对于官媒的各种质疑和抨击,所谓的“媒体公信力的缺失”,只不过是大众对于官媒传播的方式不满意。

  “比如很多人说《新闻联播》都是在讲官话,讲的东西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就是传播方式出问题了。我觉得我们现在要改变的,是将国家领导发布的会议、决策以一种老百姓能接受的方式来传播。告诉老百姓,这些新出台的政策跟你们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些规章制度是重要的?这可能给你和你的家人带来什么影响?如此一来,老百姓自然愿意接受。”

  康辉表示,目前这种传播的效果还没有完全达到,但是官方媒体已经在慢慢的改进了,最终目的也是希望大家能够更便捷和清晰的接受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他相信那时候老百姓对于官方媒体,对于《新闻联播》的不太满意就会大大减少。

  “中国有那么多人口,很多事情看似简单,其实背景很复杂。大家所了解的事情可能都只是事情的某一局部。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事情的推进,一定不可以是狂飙突进的,过速发展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不利影响。”

  康辉表示,央视已经在努力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在努力了,只是这种前进的步伐可能会跟公众的期望有些差距。毕竟官方媒体需要考究的更多,也有更多的规则和制度限制。其实很多事情都不是说什么,就能够马上立竿见影的,这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反观大众这边,也不能因为没有马上见到效果,就认为是政府不作为。

  当然,无可否认的是,无论国家的还是民间的一些机构,其中都混杂着一些不作为或是少作为的人和事。但是大家还是要看到大方向是在向前走的,不是倒退或停滞不前的。

  康辉觉得,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其实都应该多看一些正面的东西,都应该给予彼此多一点的包容,而非揪着某一方的一点错误就无限放大。“如果我们天天看到的一切都是灰色的,我们的眼睛被蒙上了一层尘埃,你会快乐吗?你会觉得我们的未来有希望吗?”

  回归到真实吧

  用康辉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挺“没意思”的人。仅有的爱好之一就是看看电影,而且是去电影院里看电影。

  这源于康辉一直觉得电影其实本就是自己的一个梦。他不需要如何去调动自己的内心,就会有大量的激情涌现。

  他觉得电影与电视相比,更具有梦幻般的色彩。电视讲的多的是生活,而电影讲的是生活之上的艺术。哪怕是最为贴近生活的现实题材类电影,其中也总有抽离于现实的不真实之所在。

  康辉说,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照明灯一关闭,就感觉自己进入了另一个时空,在那个时空里,他与主人公一起经历各种悲欢离合,因其喜而与其同喜,因其悲而与其同悲,恍然而飘渺。而当照明灯亮起的时刻,自己仿佛从睡梦中惊醒,脱离了那种虚幻没有着落的感觉,重新感受这种脚踩在地面上的踏实感。

  他说自己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便是张艺谋的《活着》。他觉得《活着》这部电影让自己看清楚了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

  中国人永远不放弃希望,无论现状如何糟糕,永远相信明天会比今天更好。中国人的骨子里有一种韧性的东西。

  尊严是自己给的

  问:现实社会中,我们时常因为各种境遇不得不低头,不得不妥协,有时甚至需要放弃尊严,您如何看待“尊严”这两个字?

  康:我觉得我会有一个标准,一个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对我来说是一个底线。没超过这条底线的东西那叫“面子”,超出这条底线的东西叫做“尊严”。“面子”可以放下,但是“尊严”一定不能够被践踏。

  “尊严”一定是自己先给自己,别人才能够给你的。有时即便你感觉自己正被周围的人所看低,但是只要你内心对自己始终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妄自菲薄,你就永远都不会丧失掉自己的尊严。

  《大学》之所谓明德,正指此心自觉而不容自昧者言也。

  一个真正的新闻人

  同样作为一个媒体人士,我向康老师请教他对于“新闻人”三个字的理解。

  他告诉我,无论你是从任何角度,学什么专业而进入这个行业的。内心都一定要有自己的坚持。

  他觉得一个真正的“新闻人”一定会利用好也懂得如何才能够利用好“新闻”这把利器。

  他觉得当下社会的“新闻”已经不一样了,大家都听一个声音或者发出一个声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进入网络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的时代里,很多人利用“微博”等工具已经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媒体,在被动接受信息之余,自身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射塔。但是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一定要是理性的。

  现阶段,微博上,网上总是出现各种“犀利哥”,他们说话犀利,替老百姓说话,赢得一片拥护。但是经过研究调查发现,这些犀利的言辞背后,很多事情都是空穴来风,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如此一来,犀利的评论反倒沦为不负责的言论了。

  带着质疑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固然没有错,但是当大众在质疑和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能否多一点理性。不要把事情孤立的去看待,而忽略了其背后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如果一些媒体人本身就为了所谓的“新闻点”而以不负责、不理性的态度说话,那么很多真相将会被掩埋的更深,而质疑的初衷也就被篡改了。

  康辉觉得,一个真正的“新闻人”应该如同大船上的瞭望者,通过遥遥的观望,就能够发现潜藏的暗礁,从而规避一些事情可能造成的危害,乃至发现整个社会中所隐含的不稳定因素。

  他觉得“新闻”如刀,刀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拿刀的人用它做了什么。如果说你仅仅是拿刀捅了别人一下,让对方疼痛了,那么,你是浅薄的,仅仅是理解了“新闻人”的第一个层面。只有当你把手中的这把刀变为手术刀时,在剥开对方伤口之后,又帮助对方切除掉了“坏死”或者“正在瘤变”的东西之时,你方能称之为一个真正的“新闻人”。

  在这点上,他不无遗憾的表示,现阶段的很多媒体人,都仅仅是做到了第一步,而没有做第二步。这部分人过于追求“锋芒”的东西而走上了极端的道路。他觉得,这个社会该多一些客观和理性,正如同医生在下刀之前的缜密思考,而非一味的喧嚣和浮躁。

  这个世界会好吗

  1918年11月7日,快要过60岁生日的前清民政部员外郎、学者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正在北京大学当哲学教授的儿子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离开了家。

  三天之后,梁济在北京积水潭投水自尽。

  明天会好的

  问:您觉得这个世界会好吗?

  康辉:或许,随着你的成长你会看到更多灰色乃至是黑色的东西,但是记得,一定要为自己的内心留下一点光明。因为,那将会在你最绝望的时候给你带来希望。

  你现在看我的眼神不就是很清澈和真诚的吗?

  未来其实一直都在你们年轻人的手中,希望也在你们手中。

  所以,我相信,有你们,明天会更好!

上一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