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专家在京把脉《中国梦之声》

2013/7/29 12:36:51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中国梦之声》的学员们以歌为媒,追逐不同的梦想,映射出当下年轻人在大时代中丰富多元的小梦想。《中国梦之声》是东方卫视引进《美国偶像》节目模式并进行本地制作的歌唱类真人秀节目。

业界专家在京把脉《中国梦之声》

  《中国梦之声》的学员们以歌为媒,追逐不同的梦想,映射出当下年轻人在大时代中丰富多元的小梦想。

  早报记者 蔡晓玮

  昨晚,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进入十进八的争霸赛,主题是“致青春”,导师黄晓明带领全体十强学员以一首《光阴的故事》揭开八强争霸赛序幕。而就在这场比赛前两天,“青春中国梦——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高端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与会业界专家和节目主创面对面各抒己见。

  论坛上一再被提到的是这个“洋为中用”的节目对于“中国梦”具体和直接的成功呈现,“歌声有高低,追梦没有输赢”。“在一个节目当中,必须要把中国的基本特点容纳进去,不可避免的就带有我认为的民族的形式。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是消化吸收引进再创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蒋昌建对此评论说。

  个性学员诠释中国梦

  “昨天晚上我们下了飞机以后,到饭店边的火锅店吃火锅。服务员小姑娘听说我们是《中国梦之声》节目组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用在北京的经历开始了对于“梦之声”的评论。事实上,在进入火锅店时,店里正在播放被“梦之声”选手许明明唱成网络神曲的《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而其中一位服务生最喜欢的学员是邓小坤。

  “这说明这个节目里有直达她心灵的东西,她才能够把这种喜悦、兴奋的心情在见到节目组的人员时急于表达出来。”虽然这是一个个案,但在严三九看来也有一定的说服力,是节目的成功之处。“现在的年轻人有房子的压力、结婚的压力、生子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也有上升通道的压力等等。我们要给这些年轻人一些希望。我们应该有更多的进取、向上的故事来激发青年人的热情和创造的动力。”而“梦之声”草根学员邓小坤无疑是这样的一个正能量的释放者。

  《中国梦之声》是东方卫视引进《美国偶像》节目模式并进行本地制作的歌唱类真人秀节目。从5月19日试音会节目开播以来,这个节目正在走差异化路线。据透露,从开播以来,《中国梦之声》的收视率节节攀升,十强争霸战的收视率超过2,观众群当中25-44岁的年轻观众占据了收视主力,高中以上学历占比达到76.4%,这说明参与者和观者都是青年群体。

  即便以十强来看,学员的差异性也是非常大的,有海归有草根,有酒吧歌手有文艺青年,有少数民族“女神”也有唱跳型歌手,而每个人都在以歌为媒,追逐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梦想——可以真实到买房养家,可以自我到实现音乐梦想,也可以高尚到传播民族音乐,映射出当下年轻人在大时代中丰富多元的小梦想。

  “实际上,个性的张扬、个人的尊严都应该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中国梦不可能永远是宏大的叙事。中国梦的参与者,特别是那些平民参与者在这些当中显示出来的不正是这样的含义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孟建说。

  引进模式同时锻炼队伍

  和所有的引进类节目一样,花费巨资的核心要义是买来一本被称为宝典的节目制作说明书。“这本说明书很厚,很神秘,也很贵,但是当我这半年来不断地翻这本宝典的时候,我发觉这本宝典的核心其实概括起来只有6个字:理念、专业、流程。”节目总导演王磊卿介绍说。

  “根据这套工序流程我们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项目运作系统,这个系统涵盖了从核心导演组、前后期制作、技术转播、宣传推广、后期制片、艺人管理、广告营运、产业开发到综合运营等九大工作矩阵的64个工作组,参与人数达到数百人。虽然之前我也从事过各类大型活动的制作,但《中国梦之声》依托模式而构建的这个庞大而清晰的制作系统,对每个中国电视人来说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王磊卿说。

  如今,买国外版权引进国外节目制作模式已成了一股风潮,然而,到底引进了什么?仅仅是模式吗?蒋昌建并不这么认为,“我们引进了一个文化产品,在引进过程中,我们不但生产出好的产品,还锻炼了一批队伍,而这批队伍是我们有可能在新的创新起点的基础上开拓原创文化作品的宝贵人力资源。”

  在《美国偶像》宝典的开篇有这么一句话:这是一场白手起家的逐梦之旅。宝典被引进之后,在变身为《中国梦之声》之时,节目组所要做的就变成了“描绘中国青年人追逐梦想的集体群像,他们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转型期的中国梦”。在高端的技术手段、流程之外,依据经过了本土化创新的理念做接地气的节目——《中国梦之声》的偶像学院中不仅有高富帅、白富美,更多的是城市平民、农民、社会各阶层的青年群体代表。“你可以发现,节目形式虽然洋气高端,但是并没有因为那个形式把受众隔开。”蒋昌建评论说。

  在论坛现场,也有学者对后期的节目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比如,建议扩大节目的场域,派场外摄制组拍摄观众在家中实时观看节目时的反应和现场互动;对导师的语言进行“更新”,让后期的导师评论更加新鲜带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