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哲琴:让世界看见中国之美

2013/9/23 10:24:57 作者:佚名 来源:女物娱乐网
上世纪90年代,《阿姐鼓》在56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发行,成为国际唱片史上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朱哲琴为中国和世界乐坛缔造了一个音乐里程碑。”  朱哲琴被邀出席在海南石梅湾举办的“中国现代时尚20年颁奖盛典”,同样被邀出席的,还有陈幼坚、冯海等嘉宾。

  ●小 焱

  上世纪90年代,《阿姐鼓》在56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发行,成为国际唱片史上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朱哲琴为中国和世界乐坛缔造了一个音乐里程碑。这几年来,这位曾经的独立音乐人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文化使者。200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授予朱哲琴“亲善大使”称号,同年共同发起“世界看见——中国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致力于推动中国多元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从当年唱着《阿姐鼓》的“天籁之声”,到今天的文化使者,她从一个渴望表达的歌者,转变为一个勇于担当的文化传承者。

  “那么多文化会迅速消亡,应该让我们警觉”

  6月29日,在上海“喜马拉雅艺术节”闭幕式上,朱哲琴带来压轴专场——《2013听·见·朱哲琴与民族歌乐师》乐汇,这是朱哲琴在两万公里民族音乐文化寻访后沉淀出的音乐。说起这段民族音乐的寻访之旅,还要追溯到4年前。2009年,“世界看见”亲善行动成立以后,朱哲琴带领专业团队和设备,奔赴中国西部六大省区,开展“世界听见·民族音乐寻访之旅”,历时4个月,寻访和记录了少数民族音乐。之后,2010年,她又再次带领媒体和设计师开展了“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寻访之旅”。

  “我很早就对民族的东西很有感情,而且我的创作也是跟这个息息相关的。我们一直说中国是一个多元、多民族文化的国家,通过这次旅行,我对这个多元文化有了一个非常全面的了解。我们了解到一个情况,很多文化都濒临失传。当然,文化的消亡兴衰是有自然规律的,不是说所有东西都会留下来,但是在过去几十年,一个有着那么深的文化根基的国家,那么多文化会迅速消亡,应该让我们警觉,而且真的是要紧急去抢救的。我觉得我们当代人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该保护的保护,该梳理的梳理,需要有人致力于这个工作。”

  朱哲琴坚信文化是需要传承的,传承是由承载与传扬两部分组成,新的东西要有传统的命脉才有生命力。“我觉得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怎么基于这个传统的东西去发展出当代的东西,其实谈到当代,我们说中国当代生活方式、当代家居、当代艺术,基本上是按西方的模式完全搬过来的。我觉得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时候,你要塑造自己,你要建立一个中国的系统,然后你要有一个中国的价值观念,去引领文化,真的到了这样一个时间。”

  “别拍我,拍我眼中看到的东西”

  寻访,记录,让世界看见中国之美,听见穿越时空的动人歌声。在2009年为期四个月的音乐寻访中,朱哲琴和专业团队走过了两万多公里,采集音乐样本1000余首,记录下的图片和文字不计其数。对于朱哲琴本人来说,这段旅程也是一份宝贵的经历和财富。“这4个月的旅程,可能比我10年读过的书对我来说还有效。”一路上,她天天对摄影师唠叨的一句话是,“别拍我,拍我眼中看到的东西”。

  旅途中,有一件事让朱哲琴至今耿耿于怀。“在地们村时,听到侗族妇女唱了很多欢快的歌,我突然就问她们,你们这儿有很悲伤的很难过的歌吗?她们说有,我就说你们能不能唱一下。她们不太愿意唱,我说唱吧,没关系,我想听一下你们的悲歌是什么样的。然后村里有一个妇女开始唱了。她唱完这首歌的时候,基本上鼓楼里的人都走了,她自己也哭了。我后来问了才知道,原来这首歌是讲一个寡妇,生活如何的艰苦。是一首非常非常悲哀的歌,勾起了全村人非常痛苦的记忆。我听到这个的时候,非常难过非常后悔,我觉得我不应该让她们唱。我觉得这是我在这些地方录音最有遗憾的事情。可能我不录,只是少了一首当地的悲伤的歌,但是就没有了那个勾起大家痛苦的时刻。”

  木敦潮尔是一种古老的蒙古族管乐器,需要演奏者喉咙发出低音,用持续音的气流和震动吹动管乐,形成人声与管乐双声泛音,音色沙哑有沧桑感。在内蒙古,朱哲琴遇到了一个40来岁的男子,给她讲了一个特别感动人的故事。“他说这个木敦潮尔,跟他们的‘呼麦’传承有关(‘呼麦’原义指‘喉咙’,即为‘喉音’,一种借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一个管吹起来可以同时发两个音,是一个很精湛也很动人的乐器。他告诉我,十几年前他到阿拉泰,去找一个大师学习。他说大师在湖边吹木敦潮尔的时候,那些鸟啊鱼啊都会围拢过来。现在大师已经去世了,没有人再去学这样的乐器。听他讲着这样的故事,我很激动。后来我跟他建立了一个合作,就是我们‘世界听见’的巡演,他也是乐队一员。在今年我们还要开展‘1+5民族文化传承计划’,希望他可以把他学的东西教给更多的人。”

  “我们要推动中国的原创,强调原创的精神”

  在今年4月的米兰设计周“中国设计世界看见”中国原创作品展上,“大中国的味道——两岸三地当代民艺设计展”吸引了来自全世界观展者的目光,在米兰设计周的第二天迎来了近万名参观者。两岸三地12位设计师的当代设计作品,按照“家宴”“自在间”“茶道”“杯碗壶瓶”4个场景,经过陈设,让观众可以通过眼睛、嗅觉和思想来品味中国的味道,并能够了解正在经历巨大变革的传统和不断变迁的习俗是如何渗透到中国城市文化与生活方式中的。

  作为展览的发起者,朱哲琴讲述了策展的初衷:“我们要推动中国的原创。中国的当代生活、当代设计,需要有独立的精神和身份。这次米兰国际家居协会的一个发言中,有一段我觉得非常到位,说过去10多年中国在家居行业抄袭盗版的情况让他们很头疼。我觉得中国必须向那个‘廉价劳力代工、模仿抄袭、过度开发’的过渡期告别,未来的30年是重塑‘中国精神’和向世界贡献‘中国创造’的时代。”不过,朱哲琴的内心还是有些忧患,“我们很需要产业界的支持。现在很多设计师他们想走自己的道路,但是找不到好的工厂肯为他们做,因为量少,但质量要求很高。那些工厂宁愿按订单生产一万个酒瓶,也不愿花时间来做你这个。”

  朱哲琴被邀出席在海南石梅湾举办的“中国现代时尚20年颁奖盛典”,同样被邀出席的,还有陈幼坚、冯海等嘉宾。“老搭档”相聚一堂,朱哲琴分外感慨:“我想起了2000年的北京联合国演唱会。那年的海报是陈幼坚设计、冯海拍摄的,东田给我做的化妆造型,穿的是马可的服装。到今天你就可以看到,中国在这些人在各自不同领域的推动下往前。什么是当代中国?当代中国就是每个人的所思所想,起心动念,行为举止,所发生的每一件大事小事,它的总和就是当代中国。在每个人都希望中国更好的大前提下,我们多做一些,就会对这个国家的全貌有改观。”

  “处处会有险境,但也有奇迹,有温馨”

  2月5日晚,一则声称“朱哲琴一行人在珠峰遇暴雪被困山中”的微博求助牵动了许多网友的心,好在过了近两个小时后,消息传来称朱哲琴及其队友已经安全抵达。

  “就是因为天气的变化,因为我们那个时候是去珠峰拍摄,我们今年有一张新的唱片要推出,是跟珠峰有关的,所以我们就去那里拍摄。当时天下雪,电力中断,西藏的朋友还是帮我们安排一个发电机。发电机是要太阳能的。持续的暴雪天气使能量耗尽,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状况。我们当时也很两难。后来我们到了绒布寺,当地人也冷得不得了,所以那个场景特别有意思,当地的几户人家,还有僧人、尼姑和我们这些外来者,都在一个厨房里烤火。语言不是很通,我就给他们唱歌,用藏文来唱西藏的经歌,因为他们自己也会唱一些,很感人。其实有时候处处会有这种险境,但是也有奇迹,有温馨,就是这样的。”朱哲琴的话语中始终透着一种让人安宁的无形力量。

  ——摘自《新民晚报》

  个人简介

  朱哲琴,祖籍湖南长沙,生于广州,在家里排行老三。是中国新音乐代表人物,第一位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国乐坛奇才。曾在北京、成都、上海学习音乐和声乐。早期以《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中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亚军(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