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拍《玻璃》直面现实社会

2013/10/12 11:19:04 作者:佚名 来源:女物娱乐网
2006年11月20日,青年导演王冰在北京东单的金夫人**开拍了他的最新电影《玻璃》。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王冰,虽属新生代导演,但迄今已拍摄过《烛光》、《夏季无风》、《把妈妈嫁出去》等数部电影。

 

夏刚与王冰

  青年导演王冰在北京东单的金夫人**开拍了他的最新电影《玻璃》。著名导演夏钢为自己的爱徒亲自主持了新闻发布会和开机仪式,他在现场直言,大片不代表整个电影市场,完备的影市由多种类型电影组成,《玻璃》正是一部直面现实、关注人生的优秀之作。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王冰,虽属新生代导演,但迄今已拍摄过《烛光》、《夏季无风》、《把妈妈嫁出去》等数部电影。他执导的电影《八月皱纹》曾作为中国地区唯一作品参展法国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和加拿大短片电影节,后荣获香港“电影神化”电影节短片组季军奖。王冰的作品令人惊讶地显现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他的电影《夏季无风》、《烛光》都曾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受到极大关注,特别是《烛光》,作为我国首部慈善电影,讲述了英籍华裔志愿者在中国贫困山区担任代课老师的感人故事,在每年的教师节被作为经典影片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反复播放。

  电影《玻璃》是王冰根据同名短篇小说亲自执笔改编,讲述了一段关于对爱情、幸福不同理解的故事——两个农民工在擦洗一幢**外墙玻璃时,隔着玻璃看到了他们向往的都市生活:一对新人在豪华的套房里正享受着至尊的VIP待遇,拍摄着豪华婚纱照,新娘美丽、新郎英俊,仿佛沉浸在幸福之中。可玻璃窗之内,这一对看似幸福的新人却并不那么幸福,光鲜表面的背后,两人对婚姻各怀目的,一切的美丽、奢华不过是“看上去很美”。一场意外突然打破了玻璃内外两个世界的平静,外表美丽实则矫情的新娘换装时以为有人隔着玻璃偷窥,大发雷霆,擦玻璃的一名工人受惊坠楼。鲜血四溅,安全帽脱落,一头长发飘散开来,原来这擦玻璃的工人竟然是个女人。婚纱摄影却还在继续……

  王冰秉承自己一贯关注现实、用电影针砭人性、剖析社会的风格。把《玻璃》发生的背景放在了日益国际化的北京,他觉得北京是个国际化生存空间的缩影,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和不同阶层的人们汇聚在这里,各自上演着不同的悲喜剧,因由各种包括金钱、文化背景等因素在内的差异,产生了大都市特有的人生百态,纷乱与无奈,奋斗与挣扎,利益与隔阂在这里铺陈繁衍。王冰把一对新婚夫妇和一对农民工夫妇当成是代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价值观的两个符号,用以折射冷峻、严酷的社会现实,并期望以此震撼现代人懵钝的心灵。

  与很多新生代导演相比,王冰无论是在作品数量上,还是在业内所受的关注度上,都堪称佼佼者。但他同样有着目前国内年轻导演所共同面临的资金、机会、机制等方面窘境。当年与他同期毕业的十几个同学都曾经是在全国上万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但近两三年迫于事业或生活的压力,陆续纷纷改变了最初的理想,有的去拍广告,有的去搞电视节目,有的干脆改行去做生意。目前坚持拍电影的已寥寥无几。虽然是坚守电影,但王冰绝非有片就拍,他始终认为对电影的坚守,不光是对一个职业,对一项事业的坚守,也更是一种以电影为形式,以艺术为工具,对人性、对社会的人文探索的坚守。这才是他要追求达到的境界。前些时候,王冰在香港接受一家节目采访时,主持人让他谈谈自己和电影的关系,他的回答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他说:“我和电影的关系就像我和女人的关系,爱得越深,受到的伤痛就会越大;受到的伤痛越大,就越觉得离不开她。”他对电影的那份挚爱和追求溢于言表。

  恰逢岁末,电影市场大导演大制作的影片纷至沓来,有古装片、动作片、恐怖片,一时间热闹非凡。王冰在向这些前辈们的大作深表敬意之余,也不禁流露出对当前电影市场的一丝忧虑。他说:“中国电影的发展不能仅仅指着屈指可数的两三位大导演的创作,真正的繁荣要靠绝大多数中青年导演的整体进步,要靠一大批中低成本制作的作品的整体崛起,年轻一代的导演更有责任担负起振兴国产电影的重任,如果每年的话题还总是集中在这两三位大导演身上,将是中国电影的悲哀。另外,我们的大制作电影,不能一味沉溺于如何登峰造极地营造出一幕幕的视觉盛宴。中国电影人更有责任在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对现代人精神家园的构建上,倾注更多的心血。”王冰愿意拿自己的《玻璃》作一份绵薄的奉献。

  夏刚支持学生执导这样一部角度独特的电影:“中国电影发展不可能只靠几个大导演的作品。真正的繁荣是绝大多数中青年导演整体的进步。如果每年就是两个大导演拍片,将是中国电影的悲哀。有记者问:“您这是炮轰几个大导演垄断市场吗?夏刚答:“我的话里有炮味儿吗?我说的是事实。”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