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中传考试
中国传媒大学在河南省设考点,由当地的广播电视局负责招考,每年基本上招一个学生。那一年,郑州有3000多考生报考中国传媒大学。从中选出5个左右考生,加上洛阳、新乡、开封等地选
沙桐
出的考生,一共20多个人,集中在省广播电视厅,录像复试。到省广播电视厅录像复试的那一天,正好是沙桐高中毕业考试的第一天。在学校考完试,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沙桐骑着自行车慌慌张张地赶到省广播电视厅,其他考生早就复试完,走了。老师们还在认真地等沙桐。沙桐朗诵了父亲选的一篇文章-篇故事性非常强,表演性、幽默感也很强的文章。当时,煞费苦心而又富于舞台经验的父亲分析了考官的心理 很多很多考生面试,老师一看一听就是一天,看多了听多了,可能不会对哪个考生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大家的基础都差不多。所以,要从朗读文章的内容上抓住考官。父亲为沙桐选的朗诵文章,是80年代《读者文摘》中的一篇很有意思的小品文。讲述的是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一个盲目追求时髦的年轻人的心态。认准美国苹果牌的牛仔裤,说能把屁股包得像苹果一样,香水要用法国的,音响要用日本的。有一段时间,这个时髦的年轻人突然在朋友圈里消失了。而他的朋友们都以他作为时尚的标准,一段时间见不着他,朋友们有一种没有崇拜目标的感觉,惶惶不可终日。两个月之后,年轻人突然出现了,戴着眼镜,特神秘。他说:“我得肝炎了,不要小看这肝炎,是纯种的澳大利亚肝炎!”老师们累了一天,突然,被其间的幽默吸引了,听进去了,哈哈一乐,对沙桐有印象了。中国传媒大学的老师们看了录像后,录取了沙桐。到中国传媒大学报到。班上30多个人,来自各个省市。新生与老师见面的时候,那么多的同学当中,老师居然会记得沙桐“噢,你叫沙桐吧?考试的时候你朗诵的是一篇幽默的小品文。”做一个电视主持人,与其说是沙桐的选择,还不如说是父亲的选择。而且父亲为自己当年的选择自豪,为有这么一个儿子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