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2》(简称《舌尖2》)第四集《家常》播出后,瞬间引来不少网友的吐槽,“跑题了”。
不少网友认为,故事和人都应该是为食物服务的,目的是带出食物,烘托食物,而不是冲淡了食物。
跑题的《家常》
美食被故事淹没
与《舌尖1》相比,《舌尖2》在拍摄方法和角度上有了一些变化,相较而言更注重美食中所牵出的情怀情感,这也让观众中多出了不少人文派的粉丝。在第四集《家常》播出之前,大家对《舌尖2》的赞同与支持还是挺高的。然而在《家常》播出后,这种情形似乎有些变化,过度煽情的表达遭到不少观众的质疑。
在这一集中,导演用很大的篇幅讲述了一个女孩学中提琴的故事。妈妈从河南到上海当全职陪读,为了不影响女儿学习,她与女儿五年没有回过河南,没有与丈夫相见,连孩子的奶奶病重化疗都没有回去看一眼,母亲还在镜头前哭诉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故事虽感人,但这样的家庭并不具备典型性,而且也造成关于美食的篇幅被大大压缩,而让人印象深刻的美食就更少。母女二人来自河南,片中展示了妈妈跟着上海当地人学做“上海红烧肉”,对此,网友就吐槽,“家常的味道是河南人做的上海红烧肉?上海红烧肉什么时候放过大蒜了,本来很喜欢《舌尖2》的,但现在瞬间开始怀疑其他菜系的准确性了。”
而在故事成为主角的情况下,穿插而过的红烧肉、泡菜、西瓜酱等美食,其亮相让不少网友直言,“根本唤不起心中家常的味道。”本报读者马先生就告诉记者,“茭白尖椒炒虾仁这道菜,茭白是到附近挖的,在中国会有多少家庭有挖茭白的环境?倒是春天里挖荠菜更为普遍。”命题为《家常》的一集,却因故事的非典型性和喧宾夺主,让不少网友感叹,“这是《感动中国》吗?”对此,网友“豆妈小雯”就表示,“这集让我对美食没印象,太多故事,尽管有着深入刻画的人物情感,呈现出来却有些不像《舌尖》系列了。这真心不像是美食节目的节奏,反倒像煽情故事片。”
观众心中的家常菜
其实“长”这样
《家常》以家常菜为主题,追寻观众记忆中最温暖的“妈妈的味道”。然而,很多网友看完后纷纷吐槽,“家常菜不该‘长’这样吧。”
读者王先生告诉记者:“在我的印象中,酸辣土豆丝、番茄炒蛋、凉拌黄瓜,这些才是家常菜吧。我们家,妈妈最爱做的菜就是各种青菜,味道清淡却能让我想起妈妈的味道。”一位定居在西安的河北姑娘告诉记者,“京酱肉丝是从小最爱吃,也是妈妈最拿手的一道菜,每每想家的时候都会自己尝试做京酱肉丝吃。”而来自新疆的读者余小姐则告诉记者,“最爱妈妈做的辣子鸡。”不少读者表示,回锅肉也是很多北方人小时候家里最常吃的一道菜。看来,家常菜,是每个人心中那道并不复杂却经常吃到,简单易做又有家的味道的菜。
而在《家常》这一集中,因为地域的关系,展现了很多地方的特色家常菜。如山西玉米窝头、四川 泡菜、山东的西瓜酱和奶汤蒲菜、广东的陈皮红豆粥、红豆姜撞奶以及猪脚姜“月子餐”等。奶汤蒲菜作为鲁菜代表,被很多观众熟悉,但对“西瓜酱”,不少观众都表示是第一次听说,因此觉得并不家常。不过,《家常》分集导演邓洁告诉记者,自己选择的是最能表达中国人性格和心意的美食故事,“做西瓜酱的奶奶,是我在上海读书的研究生朋友告诉我的。”而记者了解到,几十年来,孙兰英制作西瓜酱的手艺小有名气,每年到了制酱时节,很多街坊都会备好材料,请孙奶奶前来加工。
节目组
所有质疑都是对节目的爱护
谈到大家认为这一集所选故事或例子不够普遍的问题时,《家常》的分集导演邓洁告诉记者:“比如片子中所展示的那位孕妇,其实我们当时在全国的寻找过程中,已经找了四个孕妇,而且已经试拍了一位重庆的孕妇,但就是觉得她的生活还不够普通,不够家常。因为他们家有一块地,养了点鸡鸭,种了点菜,可以给孕妇吃,这不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家庭都有的条件。所以试拍一次后,我们还是放弃了这个故事。我们也在追求更普通的人家,最后找到了珠海的这位孕妇。”
其实,片中关于食物制作的过程还是交代得比较详细,包括泡菜、西瓜酱、红烧肉的制作过程,先放什么后放什么,有哪几种做法,还可以加点什么等。面对观众的质疑,邓洁说:“我觉得,可能故事当中表现出来的更具争议性、话题性的社会内容,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所以大家会觉得美食少了,被故事淹没了。”
面对观众的质疑,总导演陈晓卿认为,观众感觉到什么都是有道理的,所有质疑都是对这个节目的爱护。邓洁也表示,美食和故事的比例,其实并没有一个规定,“每一个片子在最后剪辑的过程中,陈老师和我们所有的导演都在一 起 审片,这也是大家共同商量的决定。” 田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