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庄则栋自述》作者:庄则栋
出版:新华出版社
几乎每年欢度元旦佳节的时候,都和大家在一起。可是2012年的元旦,我却躺在北京一家医院的病床上,不能进食,每天靠输液过日子。
元月2日下午,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朱新华同志和我的老校友赵忠祥来医院看望我,我异常高兴,并与他们合影留念。他们详细地询问了我的病情,我一一给他们作了介绍。赵忠祥要我安心养病,并说:“等出院后你到《老赵会客厅》,我们俩做一台节目。”我听后非常高兴,赵忠祥已退休,现在他和广西电视台合作,出台了《老赵会客厅》的节目,这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老赵会客厅》做的第一个名人节目,采访第一个名人是我的兄长—范曾先生。我是赵忠祥采访的第二人,我俩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22中培养出来的,我俩是师兄弟,我长赵忠祥一岁。为响应国家号召,我俩高中没毕业就离开了22中。1972年4月,应美国乒乓球协会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邀请,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访问美国的代表团团长,率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第一次踏上美国,第一次进白宫,受到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博士的接见。7年后,赵忠祥同志跟随邓小平主席访问美国,是第一个进白宫采访美国总统卡特的中国记者,为中美两国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然而,上个世纪50年代的22中,在北京市、在东城区都不是一流的学校,为什么却培养出当时优秀的人才呢?我和赵忠祥有同感,认为当时22中和现在的教学理念大不相同,和“业余体校”很相似,培养的是多元化、多方位、多层次、多项目的学科人才。
那时,每天上午上5节正课,其中还有雷打不动的20分钟的课间操;下午两堂自习,把上午的作业全部做完,再把明天的功课预习一遍。下午4点后,都是学生们自由活动的时间,任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发展自己的特长,学校每年开两次运动会,一次春季、一次秋季,我们都积极报名参加,每年“五一” “十一”两次大游行,我们也都积极参与,到天安门接受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检阅。学校还搞各年级的乒乓球赛,我曾获得过初二年级的乒乓冠军。1955年末,北京市少年宫成立,那里的乒乓球训练条件比22中好许多,在学校的支持下,每天下午课外活动就到少年宫进行训练。这一切使学生们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了集体主义的思想。
当时22中在校的优秀业余运动员,如:李大鹏、李大器,在全国体操比赛中都有名次;陈一平的百米11秒或11秒2;舒广义的跳高1米70多;篮球优秀运动员赵宝桐,足球运动员曹正虎,守门员马天存,当时在东城区都很出名。赵忠祥高三没毕业考试就被中央电视台调去当播音员。
22中培养我们,老师对学生非常的尊重,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兴趣、爱好和志向,而不强加于我们。美国总统华盛顿说过:“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基础,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兴衰、未来和前途。重视教育就是爱国,关心教育就是关爱我们的民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