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好画好文章

2014/7/20 12:32:03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诚如责编在开栏语中所说,老诗人赵国增的组诗《远去的古城》共24首,歌颂了太原历史上的24位先贤。开栏的第一首诗,是歌颂汾河之神台骀的《汾河景区抒怀》,任俊英笔下的台骀,仿佛疲累了,正坐在汾河边上小憩,一副草根百姓的神态。

  樊宝珠

  虽说年纪大了,但读书、看报的习惯,让我离休后的生活充满了文化韵味,每每读到养眼润心的好作品,那种精神享受,就如冲饮当年的新茶一般,回肠荡气,余香品咂不绝。《媒体》“天龙·历史”版从2013年8月18日开栏的《远去的古城》系列,就给我送来了这样的享受。这是三位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文艺家合作的作品,诗人赵国增、画家任俊英、作家孙涛,都是我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了,他们以诗、画、文章在报纸上合作开栏,是一种创新,也是责编的一个好策划。

  诚如责编在开栏语中所说,老诗人赵国增的组诗《远去的古城》共24首,歌颂了太原历史上的24位先贤。老画家任俊英为其担纲人物素描,著名作家孙涛则为其每首诗歌所歌咏的历史人物,以散文形式做了评介,从而形成了诗、画、文章的“3D”效果。开栏的第一首诗,是歌颂汾河之神台骀的《汾河景区抒怀》,任俊英笔下的台骀,仿佛疲累了,正坐在汾河边上小憩,一副草根百姓的神态。作家孙涛在《追本溯源说台骀》这篇散文中,则从赵国增创作《汾河景区抒怀》这首诗歌说起,讲述了古代民间治水英雄台骀的传说故事。正是这位民间治水英雄,带领民众疏导了水患,造就了太原盆地这块沃野。可以说,开栏的诗好、画好、文章好,吸引了我,也一定吸引了广大读者。从那天起,在等待和渴望中,每逢又展读到《媒体》“天龙·历史”版上《远去的古城》时,必定要一饱眼福,在字里行间流连忘返。

  时近一年,24期《远去的古城》已经载完。回头细看,三位作者通心协力,以诗、画、散文三结合的形式,歌赞了太原历史上的这24位先贤,确实是很有代表性的。太原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细细数来,太原历史上对历史进程有所推动,对中华文明有所建树的历史文化名人,岂止这24位!但再细细品味这24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他们确实是太原历史长河中文化名人的代表。他们既是太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之魂,也是在中华文明的演进中,当时属于先进文化的潮头人物。诗人赵国增的选择,无疑经过了详尽且周全的思考,才沙里澄金,将他们融入自个诗歌中的。而且,对每位历史人物的歌咏,诗人都选取了独到的角度,绝不停留在一般的人物事迹介绍上,而是从一个历史切入点上切入,将笔下的历史人物,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符号来解读,探寻他们的现代意义。比如元代的戏剧家乔吉,若就其在戏剧创作上的成就,他并非元代戏曲的领军人物,也并非当时的文坛之冠。诗人的视角,却探寻到了这位落魄江南太原才子的那颗孝心上,从其大善大孝的行为上落笔,便让这位历史人物身上的文化色彩,有了全新的现实意义。孙涛在《乔吉有知当欣慰》一文中说:“乔吉,这位生于太原,长于南国的戏剧家,曾以戏剧的形式,书写着前代人的故事,后代人赵国增,也以诗歌的形式书写着他的故事。”此言不虚。这样的例子,在赵国增的24首诗中比比皆是,不再赘述。与诗歌相映成趣的,任俊英的用传统的白描手法,为24位历史先贤作画,手法老到,栩栩如生,构图简洁,格外传神。作家孙涛的文章,既是对每一位历史人物的解读,又是对赵国增诗歌的赏析,行文自然得体,文字韵味高雅,在读者品诗赏画之后,再读其美文,既可以增长文史知识,又得以进入悦读心境,实乃一件快事、乐事也。

  时下的文学创作,虽说百花齐放,却也实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的诗人作家,一味展示个人的小我情调,或低吟浅唱自作多情,或胡编乱造不知所云。诗人赵国增和作家孙涛,多年来坚持创作中的文化品位,其诗其文在《远去的古城》中的合作,再次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作为当代文化人的那份可贵的文化责任心。

  报纸的副刊,对广大读者而言,名副而实不副,绝非可有可无的版面。老报人有句话,说办好一份报纸,要靠新闻招客,再靠副刊留客。报纸能否获得读者,招客之术和留客之道,两者都很重要。《媒体》的“天龙·历史”版办得好,让人喜欢看,让人愿意留存,就因为有好的创意和好的内容。刊登《远去的古城》系列,正是体现了副刊编辑的眼力和责任。希望媒体日后的副刊上,继续刊出各种受读者欢迎的好诗、好画、好文章,这是我这个老报人的希望,一定也是广大读者的希望。

  (责任编辑: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