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大教育CEO金鑫:e学大的前世今生

2014/7/22 9:17:31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2013年初,我们从全国挑选了各科一共四五十个老师,集中到北京,根据各地的教材版本,做了第一波的资源建设。在线教育来的时候,我们的心态,是积极拥抱这样的变化,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适合自己的道路,谢谢大家。

  在线教育如火如荼,传统教育机构也在尝试用不同的路径去切入,宏观上来看有两个流派:以内部孵化、外部投资等方式布局纯线上/移动工具,重构学习方式;另一种是整合线下内容、教师资源,用O2O的方式提高运营管理效率。不同的路线,体现出面对在线教育时的不同思考。推出e学大,老牌个性化辅导机构学大教育算是第二种流派的典型案例,近日在教育专业媒体多知网举办的线下活动【他们】上,学大教育CEO金鑫用独立演讲的方式,讲述了e学大的前世今生,以及背后的种种波折。其中很多细节,可以帮助你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传统教育机构偏爱O2O的思路。

  以下内容根据金鑫演讲整理:

  e学大前奏:PPTS解决流程管理,曾尝试外包

  大家好,我是学大教育的金鑫,非常感谢多知网的邀请。在这样一个舞台上跟大家分享学大在在线教育上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在线教育这两年逐渐占据我们的视野。新的模式和项目层出不穷,好像一夜之间传统教育就会被颠覆一样。所有传统教育的从业者们都有一种焦虑的心态。说实话这个速度确实要比我们想象的快一些,怎么应对在线教育带来的挑战和变化,已经成为摆到我们桌面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在线教育有很多种方向、有很多种路径,选择哪种路径还要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来决定,而不是简单地去模仿、去复制。

  其实早在04年,学大刚推出个性化教育的时候,我们就想能不能和互联网、和技术结合起来,设计了不同的方案。最终选择了一个相对比较容易做的,因为确实当时的技术条件、技术储备,应用环境,包括整个公司的实力还不足以支撑。学大的个性化业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所有的教学都围绕学生来组织,如果直接(用技术)切入到内容和教学环节,说实话这个坑是比较深的。我们当时是先把流程做出来,做了一套业务管理系统,叫做PPTS系统。这是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做法,但真正的触碰到教学的内核的(部分)还没通过技术的方式来实现,当时困扰我们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被解决。但这样一种业务流程标准化的方式,已经足可以支撑学大在全国各地的复制和扩张了。

  到了08年的时候,我们把用技术或在线的方式来解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想法提上议事日程。但当时市场上的技术还比较有限,我们自己的技术团队也不是很强,所以希望从外部找一些合作伙伴,当时叫自适应学习,根据学生的行为自动判断,给出下一步的解决方案。这背后的算法很重要。我们找了一家公司,它有相应的算法,但他们说算法不能公开给我们,只能封装到服务器上,我们来调用。但我们想,如果我们不能知道算法的逻辑是什么,就不能保证它是正确的、科学的,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所以还是放弃了。

  如何快速复用线下资源?众包是个好思路

  又过了两年,我觉得必须开始着手做这个事情了,因为当时学大线下的网络已经铺的非常大了,全国六七十个城市,几百个学习中心,每年的学生十几万,老师也有一万多。虽然我们也有教研团队的支撑,但统计都是滞后的,它是靠人工的,而不是系统的帮助。我们想把线下每一个教学行为管理起来,而不是建立在对老师个人(经验)的依赖,到了这个体量,我们必须想办法做这个事情。

  要做这个事情,学大要过几个关:技术关、系统开发关、资源建设关、应用关。每一关都非常难,但我们必须想办法。第一关是技术关,差不多在2012年的时候得到解决。因为通过几年的积累,开发数据库、移动互联网都已经很完善。另外从互联网公司、IT公司请了很多非常顶尖的专家帮我们设计这套系统。大概在2012年,用半年时间把系统的流程基本走通了。

  第二个是开发关,系统的开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那持续的投入就是不可避免的。刚开始我们有一个将近一百人的技术团队,从中我们挑选出十几人的精干的团队,专门来开发e学大,我们内部叫X计划,X一方面代表学,另一方面代表它是个未知数,希望它能为学大将来的发展提供各种可能。开发的团队不断壮大,从十几个人到三十多个人,终于把页面、数据库,以及各方面的关联关系都做出来了,这时已经是2013年初。

  接下来到了资源建设关,技术打好了以后,最重要的还是资源,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有大量的资源补充。资源建设的难度很大,学大要做(这个产品)一定是面向全国的。现在全国主流的教材版本有十几种,高考有二十多种,中考更是不计其数,所以这个产品涵盖的内容量是非常非常大的,但必须要做,这样才能满足线下所有老师和学生的的需要。

  2013年初,我们从全国挑选了各科一共四五十个老师,集中到北京,根据各地的教材版本,做了第一波的资源建设。包括各种考试题,我们打上标签、来源、题型等等,做二次加工。很多题是纸质的,需要重新扫描,数字化的录入,有的是Word版本的,要重新写入系统,这个工作量是非常非常大的。除了题目,还有课程,针对每一道题,它背后的知识点,我们要做解析,包括文字解析和视频解析,投入非常大。

  这个过程中我们取了一个巧,做了发包,比如针对初中物理的20个知识点,需要200个课程讲解,我们就在全国学大体系里发包,举办视频课程大赛,每位老师都可以自己录,我们评选后把优胜者录入系统,给予老师一些补贴。这个活动得到了全国老师的响应,在半年内就搭建起了覆盖所有知识点的题库和讲解,真正用很少的资源,去发动了线下一万多个老师。

  我们内部讨论的时候,说如果我们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这个事情是很难的,想要得到一万多老师的支持,可能要投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资金,但对于学大来说,这些老师都是存量资源。办个大赛几万或十几万元的奖金,就可以调动很多资源帮我们充实内容。到2013年年底,经过资源的集中开发和全国体系的众包,数据库内已经达到了四五十万道题,一万多个题目的讲解,还有两万个教学案。

  教学案就是老师在线下完成教学的每一节课的内容,每个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讲授内容不同,但可能有百分之五六十是共性的,如果没有系统支撑的话就会存在大量的效率上的浪费,甚至质量上的不统一。我们希望通过e学大,让老师把教案上传到系统,全国的其他老师都可以看到和使用。我们给老师一个积分机制,如果你上传的教案被越多人使用的话,积分就会越来越多,在晋升、考核和薪资上都会有一些帮助,这就调动了很多优秀老师的积极性,把原来私藏的一些资源贡献出来。现在我们已经有差不多2万个教案,覆盖全国各个年级各个科目。

  怎么推动老师学生去用?把利益机制装进去

  下一关就是应用关,这个我觉得是最难的。再怎么说,技术、开发,包括资源建设,我们只要投入钱、投入时间,都能做好,但是不是能够让全国几万名老师、十几万学生每天在用?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这方面我们从2013年的第四季度开始推进,到现在也在不断的推进中。挺难的。任何一个新事物推到一线去,很多时候是不被一线人员理解的,因为要转变他们的行为方式,要增加他们额外的工作量,比如原来并不用去系统里选题、布置作业、上传和使用教案,但现在要增加一些工作量。

  老师的行为习惯改不过来,他还在使用原来传统的方式在教学,没有用到e学大,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阻力,但我们还是觉得这是一个方向,不这么做的话,很难做到用系统和技术的方式实现对教学的跟踪和教学效果的保证,所以加强了非常大的力度。比如说,如果你不用e学大上课,可能晋升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没有晋升的机会;包括课时费,比如原来每个课时100块,用了e学大之后给你120块。我们把很多的利益机制装进去,推动老师去用。

  这是一个过程,就像我们原来习惯于执笔写字,电脑出来的时候也很不适应,因为要学输入法。但一旦应用起来,可能就离不开它了,相信在座各位平时都是电子录入,很少用书写的方式了。

  老师也是一样,一旦习惯了会觉得这个系统非常好用,对他管理学生的教学效果、备课的效率都有大幅提升;学生也是,开始不适应,慢慢发现还是有帮助的。现在有80%多的学大老师已经在用,而且用的不错了,学生的比例比这个数字要小一些,这个过程是在不断渗透的。

  所以我觉得真正选择什么样的方向,一定是跟主营业务结合,学大选择的是用在线的方法、互联网的技术去改善、提升我们线下的业务,而不是突然去做一个全新的东西,我觉得那个跟我们不太适合。每个组织的资源、资金、人力都是有限的,重点是什么一定要把控清楚,所以我们选择了一个为线下业务提升竞争力、差异化、提高效率的这么一个方式,我觉得我们还是在一个相对正确的方向上在做,这条路肯定是比较坎坷的,但就像发布e学大的时候我们说,愿意为整个行业在这方面的进步做些探索,这样的经验也愿意跟大家多分享。在线教育来的时候,我们的心态,是积极拥抱这样的变化,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适合自己的道路,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