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指印行为》,宣纸、水。
←张羽,“指印—墨,仪式”,600只白色瓷碗、水、墨汁。
南都讯 记者赵大伟 实习生郭婉华 近日,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的年度策划个展“张羽———意念的形式”举行。这次个展主要展示张羽“灵光系列”以后的作品,水墨走出了平面绘画系统,进入了媒介实验领域,结合一些装置、视频,扩展到空间形式里传达创作者对“水墨和意念”的思考。新书《艺术做我自己——— 张羽访谈录》也在这次展览中首发。
现场 用“指印”赋予水墨当代的表达
“意念的形式”是这次展览的主题,下分“指印—墨,仪式”、“指印—思,闭关”、“指印—念,心经”、“指印—水,空寂”四个议题。“指印”是张羽艺术行为的方式,他将传统水墨的材料扩展到丝绸、胶片、玻璃、泉水、指甲油等媒材,并将指印行为与影像、宣纸、丝绸、胶片、玻璃等进行混搭。
展厅过道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装置作品是此次展出的核心,贯穿四个展厅,制造了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形成“精神的道场”。36米长、90厘米宽的三条红色指印条幅从十几米高的天窗一直延伸下来。在三条屏的前后,放着12个亚克力大箱子,里面填满了宣纸,在每个箱子中倒入水墨,墨汁由此浸染到宣纸上。张羽认为,传统水墨画虽完美,但远离了今天的现实,无法进行当代的表达,而他“所终结的是水墨画这一画种,而不是终结水墨”。因此他一直在“水墨画不等于水墨”的理念下寻求水墨的其他可能性,使水墨成为自身表达的可能,摆脱传统水墨画的技术语言,从水墨的文化属性还原到水墨的物质属性。
1号展厅与4号展厅的格局类似,都在地面摆上上千只碗,里面装着墨汁(1号展厅)或者水(4号展厅),两侧挂有大幅的宣纸,在宣纸的下端盛着墨或者水,让墨或者水随着时间慢慢往上浸染宣纸。与1号展厅相比,4号展厅“墨”元素已然消失,借此传达了张羽“水大于墨”的观念。这一具有颠覆传统观念的想法,也与张羽崇尚“自然”“纯粹”的艺术表达有关。张羽认为“有了水,才有墨的表达”。而展览中碗里的水或者墨会随着时间蒸发掉,最终碗就会空了,从而产生“从有到无”的效果。从1号展厅“指印—墨,仪式”到4号展厅“指印—水,空寂”的议题表述,也隐约可见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3号展厅是“指印—念,心经”,据张羽介绍,这是他最新的作品。地面上铺着张羽创作的“指印心经”册页,形成一种场域的氛围,而墙壁上挂着的亚克力箱中装着剪碎了的“指印”,是把废弃的合同、文件重新摁上指印再销毁,传达了创作者对当下承诺与信誉缺失的焦虑。张羽说,西方人也读得懂这一行为方式,尽管里面有契约、画押这些极具中国性概念的东西,而这也是张羽追求的创作目标,在中西文化框架的差异中寻求“共赏”。
研讨 反思水墨才能延续传统文脉
展览之后在研讨会上,艺术家和批评家对于张羽作品的实验性和开拓性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且在新的知识背景和学理上阐述其意义和水墨的发展。艺术评论家皮道坚认为,“张羽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精神空间,这个精神空间既延续了我们传统文脉,又区别于我们传统文脉,同时他也和近三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已有的艺术创造有了一个距离”。
艺术批评家、策展人高名潞在梳理张羽个人创作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指出要寻找到水墨内核的东西所在,水、墨、纸这些物质材料要通过什么去传达所谓艺术性的东西,他认为这是个挑战,同时也是个危机。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黄专认为不能只简单地将创作的突破点集中在水墨的现代化和新的创新模式上,还应该追溯水墨现代性的缘起,理清自身历史逻辑的线索,才能更清晰地把握水墨艺术的发展。
而面对此次展出“人”这一主体性缺失的质疑,张羽认为摁指印等这些行为里面都有“人”的主体性参与,而观者在与作品交流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阅历来感受,也有一个主体性的参与过程。
张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并不是想淡化本土性,而是传统水墨画已无法进入当代语言层面,创作者应该创造自己的方法、语言,进行水墨的当代表达,而在中西文化差异中寻求共性的可能是他的创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