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厚厚的井箅子,用一把三米左右长的自制清淤夹,将散发着阵阵异味的泥土夹到路边。短暂的晾晒,乌黑的淤泥逐渐显露出本色,有蜷成一团的卫生纸,有未吃完的火烧,还有可能是混杂着树枝、树叶的粪便。三四名工人用铁锨将混合物清理到一辆大车上。随后,开来一辆高压水车,将清完淤的管道冲洗干净。这就是市政设施管理处、城市排水管理所施工维护组组长杨帆所负责的工作。
第一次清淤:好几天没吃下饭
杨帆今年28岁,陵县人,2008年6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电力与水利设备维护专业。同年9月,考入德州市市政设施管理处城市排水管理所,成为一名清淤工人。
7月17日清晨,记者在天衢路与湖滨大道交叉路口见到杨帆时,他正指挥着几名工人清理一处井箅子下的淤泥。略微有些偏胖,黝黑的皮肤,时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乐观、自信体现在这名80后大学生的身上。“别看我现在这身材,比大学时瘦了20多斤了。这个活真的挺减肥的。”杨帆开玩笑地说。
上班第一天,接到任务:德兴大道某餐馆门口堵塞,需要清淤工人进行疏导。杨帆还没参观完办公场所就跟着排水管理所所长和两名工作人员去了现场。一处井箅子正呼呼地往外淌着污水,打开井箅子,一股刺鼻的恶臭传来,所长用铁锨、清淤夹将淤泥混合着油水、菜叶挖到地面,杨帆用铁锨铲了一锨,就在旁边呕吐不止。经过三个小时的努力,终于疏通了管道。中午,杨帆看着油腻的炒白菜和鸡蛋汤,总是感觉隐隐约约能嗅出淤泥、污水的味道。
当天晚上回到家里,他对母亲提出了一个要求,“咱能不做汤吗?”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杨帆始终“食欲不佳”。
最难受的事情:父亲出车祸,没及时赶到
杨帆说,他的工作比较特殊,一年下来,几乎很少能休周末。特别是每年的6月份至9月份汛期来临,最为紧张。只要一下雨,24小时必须开机,不能按时回家早已经成了常态。
2012年4月的一天,突降暴雨,杨帆给妻子发了一条短信:今天有任务,不回家了。从下午6点一直到第二天上午7点多,杨帆和几名同事一直守在德百集团路口,负责疏通井箅子排水及行人安全。忙完工作时已经中午1点了,杨帆突然感觉不对劲,“今天妻子咋没打电话?”
杨帆给妻子打了个电话,家里真的出事了:当天上午,杨帆的父亲被一辆超速行驶的汽车撞了,经过治疗,已经脱离危险。妻子担心他耽误工作就没告诉他。而此时,妻子已经怀孕6个多月了。那天,是妻子和年迈的母亲,在滂沱大雨中,将满身是血的父亲送去了医院。每次想到这件事情,杨帆就很难受。
妻子的提醒:下雨了,别睡的太沉
如今,汛期24小时开机,积极应对防汛已经成为每个市政工作人员的常态。几乎每个阴雨天,每个市政工作人员都会接到一条关于雨情的天气预报。如果接到大雨的汛情,杨帆就要在单位防汛。
有时候晚上在家里,突然听到打雷声,妻子总会提醒他,“下雨了,别睡的太沉,说不定需要防汛去!”这时候,杨帆就会处在精神紧张的状态下,哪怕不下雨,基本上也睡不着了。
杨帆说,他已经工作六年了,对这份工作由最初的懵懂到如今的热爱,甚至自豪。城市防汛主要的压力在市政,一年将近有10个月没有正常节假日,杨帆所在的施工维护组一直冲在工作的最前线。
他说,今后他会一如既往地在这个岗位上坚守着,为这个城市尽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