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 每个人都渴望爱情

2014/7/27 0:41:14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长发披肩外裹风衣,聚光灯打在姚晨的脸上,炙热难耐。阔别荧屏五年,为了演好罗鹂,姚晨不仅跟吴秀波“分毫必争”,更是早早做了功课去请教法官、律师,去法庭上看庭审。”  姚晨说特别喜欢这个新角色,特别羡慕她身上的那份性感,“罗鹂她有大女人的果敢坚毅,也有小女人的妩媚,和一点小狡猾。

  原标题:姚晨 每个人都渴望爱情

  长发披肩外裹风衣,聚光灯打在姚晨的脸上,炙热难耐。为了阔别荧屏五年之久的首部电视剧作品《离婚律师》,上周姚晨专程为浙江卫视拍摄宣传片。没有开空调的摄影棚里,每拍完一条,她就会要求摄像师重放一遍给她看,以便决定是否该重拍。如此专注,让人不舍得打扰。终于,三个小时过去,严苛的摄影师夫人能够坐下来跟我们聊聊。比如新剧,比如爱情,比如儿子,比如公益。

  聊新剧 离婚律师有点性感

  第一次看到“离婚律师”四个字,姚晨本能地翻了过去。但好奇心使然,又翻了回来。仔细阅读剧本后,姚晨说自己一下子看了进去:“这很像一个经典的好莱坞电影故事,两个不相信爱情的、针锋相对的人,最后走到了一起。”然后,听说搭档是吴秀波,“上学的时候我们老师就说,演员只要一选对,你的戏就成功一半了。”连老公看剧本时候也说她跟吴秀波很搭,但拍起来完全是“火星撞地球”。“我们戏里戏外的关系同步,有种‘不和谐的美感’。”姚晨大笑着说剧名可以改成“最亲密的敌人”,两人是相亲相爱的死敌,不讨论戏的时候特别相敬如宾,讨论的时候就“头破血流”。有矛盾时,经常是她主动求和“土豪我们和好吧”,后来这句话还被用到了剧中。

  阔别荧屏五年,为了演好罗鹂,姚晨不仅跟吴秀波“分毫必争”,更是早早做了功课去请教法官、律师,去法庭上看庭审。不过她发现,真正的法官律师表达时都非常非常口语化,根本就没有人在那教条地说教,不会长篇大论来展现他们的律师智慧,顶多偶尔看着本子念几句。不过在剧中,有时候为了戏剧效果,姚晨笑称自己还是得卖弄一下罗鹂对法律条文的精熟,“但真正的律师是不需要这样的。”

  姚晨说特别喜欢这个新角色,特别羡慕她身上的那份性感,“罗鹂她有大女人的果敢坚毅,也有小女人的妩媚,和一点小狡猾。她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理解下的‘女强人’,脱下职业装,她就会表现得很可爱。这跟结婚不结婚没有关系,她摆脱了一切传统对女性的定义,她的人生与任何人无关,她自己就活出她的精彩。”

  聊爱情 每个人都渴望爱情

  话虽如此,但《离婚律师》最打动姚晨的依旧是爱情故事,她笑说这是一部披着律政外衣的都市浪漫喜剧:“我觉得吧,在罗鹂这个人物身上,或者说至少每个人潜意识里还是渴望爱情的。在我身边大部分女性还是渴望婚姻的,到现在没有听说过遇到过哪个女性朋友跟我说她不想结婚的。相不相信是一回事。从不相信到相信是一个需要了解的过程,尤其是成年人,没有办法上来就建立一种信任。对于池海东和罗鹂来讲,他们各自都经历过挺多的情感,包括情感伤害和欺骗,他们只是没那么容易去相信而已。所以我觉得成年人之间如果再次相信爱情、信任对方,这个是很珍贵的。那时候再拿出来,真的是一颗真心。”

  虽然已经有五年没有拍电视剧,但是她坦承五年来也在不断地成熟和沉淀,她还说:“罗鹂骨子里对爱情和婚姻的观念其实是非常传统甚至是保守的,里面有一句台词:我相信爱情,也相信爱情有一天会死去。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通过婚姻才能得到,但是两个人之间最珍贵的感情只有通过婚姻才可能产生。这个也是我们这个戏的女性视角的突出”。她说,这是她和角色产生的共鸣。

  聊公益 要带儿子去难民营

  现实生活里的姚晨,不仅重新收获了爱情,还收获了一个爱情的结晶,儿子小土豆。微博上满满都是一个母亲的爱,采访时候,姚晨也不时会提起小宝贝,比如他周岁抓周时拿了吉他和画笔,比如常常要巴结儿子却“自讨没趣”。虽然姚晨不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公众人物,但她却说,想要等他长大了,带他去探访难民营。“我母亲当时正抱着只有几个月的外孙,连说我疯了。但带小土豆去探访难民营的想法,于我,不算是心血来潮。我觉得,探访难民营可以让孩子明白,个体不能脱离群体独立存在,需要照顾群体中的弱者,他作为一个小男子汉,应该培养这份责任感。”

  姚晨回忆起自己在埃塞俄比亚难民营的感受:“去之前根本不知道战乱的严重性,到了之后,那里根本不能用‘艰苦’二字来形容。我只能说,在那里,能活下来很不容易。当地没有树木,难民只能步行非常远,去找些荆棘当支撑物,所以棚子非常矮,稍不注意就被荆棘刺到。窝棚里闷热无比,每天有两顿饭,是用豆子打成的糊糊,根本难以吃饱……”姚晨说,在难民营,她了解到这世界的好与不好,幸与不幸,从而能跳出自己的小圈子看待事情。

  姚晨说,刚开始那年,她关于难民的微博下,评论大都是讽刺和谩骂。“作秀吧”“跑到外国给自己贴金”“中国的穷人不关心,去关心外国的难民”。这种不被理解的难过,作为公众人物,她说她已经学会承受,“只要去坚持你认为对的事情,就好。”如今她微博上发的难民信息下经常会被点上数千个“赞”,而且联合国难民署一位官员还告诉她说,有中国公民专门打电话到难民署表达捐款意愿,这在此前是不曾见的。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