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剧照
《邓小平》剧照
《邓小平》剧照
政治人物脱敏 不用特型演员 现好莱坞音乐
48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自8日晚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开播以来,受到空前热议。
该剧全景式再现了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中国全面改革开放这八年中的中国政治历程,强大的演员阵容、细腻的细节描述、非仰视的视角,使这部剧区别于以往主旋律剧。剧中还出现了华国锋、胡耀邦这些影视剧中鲜少涉及的人物,因而又被称为“脱敏”“非典型性”主旋律剧。
内容“脱敏”
敏感时期、敏感人物不再回避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聚焦1976年10月6日到1984年10月1日,展现了从粉碎“四人帮”到国庆35周年之间的历史转折。
剧中对“粉碎‘四人帮’”“邓小平出山”“全国范围恢复高考”“邓小平首次访美”“知识青年返乡”等历史事件均有情景再现。
剧中表现1976年那场特殊的政治斗争,军用卡车停在中南海西门,8341部队的士兵冒雨出动,指挥官面色严峻。一队士兵接管了赋闲的邓小平的居所,其他几队士兵则赶往不同的方向,去执行神秘的抓捕任务。深夜,西山某处所,黑色轿车先后驶入,华国锋对大家宣布:我们粉碎了“四人帮”。据称,《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原本就叫《邓小平》,前面那几个字是什么时候加上的,又是谁建议加上的,目前并没有信息披露。不过,很多声音认为“历史转折”这几个字不仅非常贴切,而且有着很深刻的现实感。
上文提及到华国锋,后面剧情还会有胡耀邦,这是以往影视作品里很少涉及的敏感人物。据悉,这也是中国的影视作品中首次出现华国锋的形象。尽管2008年11月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浴血坚持》中出现过胡耀邦,但故事发生在1949年之前。重要政治人物从“不可见”到“可见”,无疑预示着主流政治叙事至少在符号层面上,具有比以往更大的包容性。
《环球时报》评论认为,这部剧对“脱敏”有突出贡献。至于这样的“脱敏”尺度是否令人满意,以及这些“脱敏”是否足够恰当,价值观不同的人自然会有延伸性争论,但这些争论并不损害该剧影响的高度正面性。
视角独特
对伟人用平视视角,不用特型演员
全剧通过各种从未披露的历史和生活细节,让观众和邓小平“零距离”接触。在第一集中,邓小平就以慈父形象出现:为了照顾残疾的儿子,70多岁的邓小平慢慢地弯下腰,弓着背,把手伸到床底下捡螺丝刀。这一类有爱的生活细节时常出现在剧中,比如邓小平为儿子擦背、帮助他锻炼,流露的不仅是父爱,还有歉疚。
在人物塑造上,在邓小平的日理万机、运筹帷幄之外,也以重点篇幅描写了他的家庭生活。这部剧还同时还原了第二代领导人的群像,乃至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的重要人士都有生活化的呈现。导演吴子牛接受采访称:“我主张要用水平视角、平视,这样能让我们尽量去贴近小平,甚至能听到他的心跳。这样我们就能够体察他的感情,喜怒哀乐。”
作为一部电视剧,该剧有着空前的演员阵容,这也是借鉴了曾经取得票房成功的两部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的经验,摒弃传统的特型演员选角思路。曾经成功饰演孙中山的国家一级演员马少骅,在剧中饰演邓小平;而萌大叔张嘉译饰演习仲勋;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则由两次获得飞天奖的萨日娜扮演。其他演员还有巫刚、何琳、宋佳、沈傲君、印小天等。打破特型演员的选角,是打破“典型性”主旋律剧的有效方法。有评论认为,“这意味着过去那种通过严格设计政治领袖的荧屏视觉形象,以凸显其象征性地位的‘灌输式传播手段’正在改变,将一部分接受和阐释的权力让给普通观众。”
传播意识
话题营销好,剧中现好莱坞音乐
以往的主旋律剧总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但该剧的生产者和播出方体现出明确的话题营销意识,不断通过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滚动讨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报刊和互联网上的各种讨论提醒着我们,这部电视剧有明确的“传播观”,与以往很多主旋律剧集大不一样。平视视角、非特型演员以及“开放”的拍摄方式,使得这部剧被称为“非典型”的主旋律作品,大受赞誉。
此外,《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刚播出不久,就有网友在网上“吐槽”,“受不了了,《邓小平》里政治局开会宣布粉碎‘四人帮’这么历史性的场面,配的居然是《与狼共舞》的主题曲。摄制组你们的节操呢?”而随后有剧组人员透露,该剧中还有不少好莱坞经典音乐,比如《走向非洲》《燃情岁月》《勇敢的心》等。
数字揭秘
送审光盘超过一万张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共48集,历时5年创作拍摄完成。仅剧本创作就历经3年,60万字剧本数易其稿。
该剧共投资约1.2亿元,去年9月开机后,紧张拍摄110天杀青,后期制作长达7个月,送给各级领导审查的光盘就超过1万张。
剧中真实和虚构的人物多达500多人,涉及场景1000多个,制作难度空前大。
张嘉译为了拍这部剧,辗转几个摄制组,零片酬出演习仲勋。孙楠为电视剧演唱的片尾曲同样是零报酬。
马少骅演邓小平属于临时上阵,离开机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他最初不敢演,五个多月里他没开过电视,没休息过,每天都在看邓小平的资料,揣摩他说话的状态。他还为此增肥了20斤。
主创声音
“邓家是一个非常和睦的家庭”
除了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史料支持,该剧为了还原生活中的邓小平,还向邓小平家人多次取经。不仅还原邓家原址搭景,还在邓家院内拍过戏。开拍前,邓家还与演员们座谈,交流邓小平的一些生活细节。制片人高成生透露,邓小平家人在看了第一集之后说了一句:“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老爷子。”
马少骅为塑造处在命运跌宕起伏中的老年邓小平形象,常给邓家人打电话,听他们聊“老爷子”的故事。邓小平的女儿说,邓小平走路都是手背朝前。马少骅称:“把这一细节加入表演后,气质立刻改变。”
导演吴子牛称:“为了拍戏和邓家接触了好几次,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印象:这是一个非常和睦的家庭,父母、兄弟、孩子之间都充满了亲情和友爱。这一点让我感触良多,如果不能在身边小处都充满爱,何谈来爱一个国家。”
在剧中饰演邓楠的沈傲君表示,在与邓家子女的座谈中,他们提到平时在家不叫“爸爸妈妈”,而是“老爷子老妈子”,“一下子让她缩短了对领袖的距离,找到了人物的感觉。在子女们的回忆中,与老爷子相处就是无拘无束,哈哈一笑的。老爷子在家不爱说话,忙着处理工作上的事,但同时他又很爱孩子,孙辈在屋里跑来跑去,他在一边工作。天伦之乐的场景一下子就找到了。”
网友评价 “该点赞就给点赞”
冰是睡着的水water:昨天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感觉拍得挺好的。从小到大,这段历史课本上提不到,网上查不到,问长辈也是东一句西一句,而且我是到老大了才知道。那一代人就像是不被记入历史的,这部剧弥补了历史知识的空白。
关公月夜追貂蝉:央视播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制作相当不错,有点大电影的感觉。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么“大尺度”敏感题材的剧真是不多见啊,看看后面几件大事会不会展现出来吧。改革转型阶段,一部这样的电视剧还是很提士气的,该给点赞还是要点赞的!
奇葩先生:现在开始喜欢历史,喜欢文学了,为什么高中的时候没这觉悟呢?看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借了很多历史文学的书,希望还自己一个青春。
小渲的闲情偶寄:看了此剧1~2集,感觉剧情跟一些描述邓及那个时代的书籍里的内容比较相符,再现了很多我们现在年轻人不知道的历史。
业内推荐 “拍得好看打动人”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责编陈林:我在电视剧中心工作十多年,经常看主旋律电视剧,没想到重大题材的电视剧可以拍得这么好看,这么打动人。
评论家解玺璋:这部剧无论从台词还是对场景的描写都很生活化。其实伟人的家庭生活氛围不是很好表现,重大题材影视剧在伟人的亲情上下这么大的功夫,很少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朱继东:如果要推荐给80后、90后看这部剧,我会说年轻观众可以从该剧中,了解到那个年代国家的命运与父辈的命运如何***共振。
影视策划人谭飞:提前看了几集,感觉:一、尽管这个邓小平没有卢奇形似但更为神似,我支持神似,演大人物不应只追求模仿秀;二、剧情由老邓给瘫痪儿子擦身始,具平民视角;三、见到了第一次在电视剧中展现的诸多人物,部分真实还原了高层政治风云,可看性强。
中国青联委员黄胜友: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视剧,许多历史大事件在这部剧里得到首次披露。如第一次展现粉碎“四人帮”的场景,第一次出现华国锋,据说还有胡耀邦,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我挺意外,可以预见的是,此先例一开,以后这些禁忌将逐步打开,这就是进步!
学者观点 “追求历史内涵的突破”
对于《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剧,著名学者刘铁接受采访时首先笑称:“这个演员(长得)太不像邓小平了,这也看出来这部剧是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他紧接着说,“这是在保证神似的基础上,追求历史内涵的突破。”
对于剧中出现华国锋、胡耀邦等人物,刘铁表示这是个历史的突破,“同意有这两个形象在内的电视剧面世,这也代表电视剧的尺度上已经放宽,这表明了中国文艺政策的良性回归,是创作和管理尺度上的一种突破,敢于面对相对而言比较复杂的历史。”他解释,“这段历史从没有在影视剧中出现,如今通过艺术再创作,也表明了影视剧工作者对这段历史的把握很成熟,表明了当下中国创作群体、影视剧艺术的管理机构,有了十足的理性。”
关于剧中对邓小平的平视视角,刘铁表示,“这部剧在人物塑造上放弃了以往的‘高大上’,而变成‘中平真’,没有神化领导,还原一个真实的人,从生活细节入手,伟人的本质也是普通人。这些也都是有着历史依据的。”刘铁称自己所了解的邓小平,“的的确确散发出普通人的领袖型的特征。”
刘铁最后称,这部剧揭示历史的价值是巨大的,“历史的细节勾陈出来再呈现,这也需要刮骨疗毒的勇气。所以说我一直坚信这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媒体 华商响网主任记者 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