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死法 死于工业
现象 1 工业标准缺乏监督 2 导演四面讨好 3 谁都来做导演
从某种层面来讲,这是一个机会遍地的电影时代。电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在一个缺乏基本工业标准监督机制的市场里,它的诞生变得格外容易。不符合规格的剧作漫天飞舞,只因为它们看起来能做成热门话题,导演行当几乎没有门槛,如果你足够出名,能满足营销环节的各项炒作指标,总会有人愿意把你拱到导演这个位置上。电影工业各个环节上仍然缺乏大量的专业人才,在坐上导演位置之前,有不少人得现学现卖与电影相关的理论知识,也没有多少人可以一锤定音地对电影各个层面进行把关,将不符合要求的声音、画面、美术统统翻过重来。被好莱坞视为基本生命线的工业标准在蓬勃发展的内地电影这里显得混乱,这一景况随着数字技术在电影方面的应用变得更为模糊,胶片时代的完整电影工业标准似乎不再适用,以致出现在院线里的数字电影显得廉价和粗糙。韩寒说,没有人会对《后会无期》的电影工业标准提出质疑,这当然是他的自信,但尴尬也许是真的没有一套现成的工业标准可以参照质疑。
于是,电影成了谁都可以玩一把的产品,跨界成为近年来内地电影的流行词汇,判定一个人能否做导演变得和电影没多大关系,能整合资源的大V、能一呼百应的名人被列入最热门人选,最初大家还有些遮遮掩掩,给这些门外汉尽可能配备专业的团队以控制电影的基本质量,后来,投资人们意识到完全可以全方位借力打力,充分消费名人效应,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导演权力的无限制扩张,失控成为常态。《分手大师》、《小时代》等电影都是明证,在这些电影里,你可以发现编剧、导演甚至监制都是同一个人,而那些幕后团队也是依照导演的喜好所创建。导演也不再局限于创作,他摇身一变成为产品经理、营销大师,粉丝热爱什么,他就给予什么。无论是郭敬明、邓超还是韩寒,他们取悦一切可以取悦的对象。邓超可以在整个宣传期内将“贱”字展示得毫无下限,身段之低令人动容,而郭敬明和韩寒则充分利用自媒体阵地,抛出足够的甚至和电影无关的话题,每一场战役都只为了数字意义的成功。
观点 走都不会,谈什么飞?
韩寒挂在嘴边的话是“工业标准”,把这个词放在《后会无期》上则是其完全达不到工业标准。工业标准有很多项,绝不是单单摄影一项。
韩寒的好处是他坚持了自己的风格,很多优秀的导演都这样,但,优秀之所以优秀是建立在掌握了工业标准的基础上的,韩寒则是未学会走,便开始跑,甚至尝试飞,难免重重地摔在地上。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是《白发魔女传》,这样的电影能上映都是件奇葩的事,半成品痕迹严重,就像是仓库里废弃胶片拼凑的。中国电影严重缺乏质量上的束缚体系。
好莱坞有许多大牌影星出演的电影因为质量不过关而转为录像带发售,在中国,这些只能引来更高的票房,你看张之亮四面讨好,生怕资本方不高兴,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拍好电影?
不丢脸,这个词在中国导演的词典中,基本是不存在的。
第四种死法 死于票房
现象 1 票房是评判的唯一标准 2 发行大于电影 3 排挤与淹没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影片上映前,不少创作者会反对拿票房说事,然而当票房成绩凸显时,数字的成功便成为创作者们的遮羞布,他们为此津津乐道,并以此为依据对批评声音不屑一顾,批评者们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并非目标观众”。无论怎样大声疾呼“唯票房论”的坏处,但内地电影显然愈来愈狂热的信奉着“票房是检验电影的唯一真理”。尽管有陆天明这样不留情面的批评声,《分手大师》过6亿的票房成绩令邓超可以底气十足地回应分歧源于代沟,而院线经理也能理直气壮地说,票房从来不指望批评家。《小时代》系列的缔造者郭敬明甚至成功地颠覆了一批批评家的理论体系,真心开始检讨是否真是因为自己老了才未能读懂他的电影。
截至目前的2014华语票房前十位电影包括《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分手大师》、《后会无期》、《澳门风云》、《小时代3》、《同桌的你》、《北京爱情故事》、《京城81号》、《白发魔女传》,在豆瓣网评分体系中,6分以下的电影达到6部,在影评人打分的迷影网,得分最高的是《北京爱情故事》,3.9分,但就连排在最末一位的《白发魔女传》迄今也收获了近3亿票房,票房显然无法跟影片质量正向挂钩。可这些分数似乎很难影响市场判断,许多从业人士开始迷信排片才是电影致胜的法宝,而发行的成功也无需格外仰仗电影质素,当我们谈论电影时,更多开始讨论电影排片比例、首日票房、首周末票房,电影发行和社会化营销紧密结合,淘宝、嘀嘀打车甚至麦当劳、新辣道,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线上线下资源联动就能保证院线能为电影大开方便之门,因此出现类似《小时代》100%的垄断性排片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那些被成功或者取巧的营销排挤与淹没的电影,最终也放弃了关于电影本身的争辩,它们委屈地抱怨只剩一个词,排片不公。
观点 电影不是印钞机
如果电影是一个生命,其在中国最悲哀的地方在于已经完完全全地被当成了一件商品,造出来的目的,就是卖钱的。
艺术这个词在电影方面已经毫不重要,《小时代》系列连往这方面想都没想过,印钞机是其根本属性,这和“喜羊羊”、“光头强”没有任何区别,当然,你愿意在“喜羊羊”系列看到真善美,那是你的幸福。
商业性,是电影赖以延续的基础,但电影并不能只有这方面的功用,我们谈论经典,回味电影,从来都是奔着艺术性去的,才短短几年,当年的票房奇迹《画皮2》便没人再提,票房奇迹的电影我们只能记住最好的那个,而这个最好,又是不断更新换代,你卖得再多,也只是一时之利。
我们不希望,许多年后,当我们谈论这些年的华语电影时,会变成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