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照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8月8日播出以来,所引发的关注和讨论已经远远超过了一部电视剧所能承载的范围,在昨日举行的编剧采访中亦是如此,有记者问编剧龙平平“这部剧选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播出,要传达什么信息?”有记者问“剧中在选用史实方面怎么取舍,在华国锋和胡耀邦等人物的塑造上有何考虑?”有记者甚至希望龙平平能用几个关键词概况邓小平的一生。对此,身为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邓小平研究组主任的龙平平有些无奈,“我研究邓小平30多年了,但是无法评价和概括他的一生”。“我想这部剧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影响,是因为邓小平主导确立的改革开放至今仍在推动中国的进程,这部剧讲的是影响全中国人的历史,大家都关注中国将要往哪走,这是热议的基点。”
为什么剧情的内容限定在1976到1984年?
龙平平介绍,《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本创作长达4年,创作过程极为艰难。“因为这段历史离我们太近了,按照常规‘当代人不写当代史’,因为没有沉淀,不能客观讲述。”但这段历史又不能没人去写,“现在的孩子对于清宫里的皇帝们都了然于胸,可对决定我们命运的这段历史却很陌生,不写不行。”在经过了十几次的修改后,“邓剧”把全部的内容放到了1976到1984的8年,龙平平认为这是“新革命开始的8年,对每个中国人举足轻重。”
他如此梳理52集(播出版是48集)的剧情:前13集从1976年10月到1978年3月,讲述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的复出,主动请缨主管科教、拨乱反正;中部从1978年5月“真理大讨论”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下部从1978年末到1984年,中国进入新阶段,农村改革、特区设立、调整社会关系、正面评价毛泽东、中英谈判收复香港都发生在这一时期……“1984年以后太难写了,把握不住。”龙平平承认即便只是讲述这8年的历史,也很艰难,“中间有过失望、彷徨、甚至想甩手不干。”
对于史实和人物如何取舍?
“剧情把握的原则是客观反映8年中国家发展的脉络,大事不能拉下。”不止如此,“邓剧”中还史无前例地出现了华国锋、胡耀邦、汪东兴等一批此前被电视剧有意无意回避的历史人物,“只要剧情需要、能够反映历史,就要把这些人写进去,8年的开端怎么可能不出现华国锋?”龙平平并不否认,当时也曾犹豫,“有些事很难把握,我们是不是就不碰了?但后来想不行,如果我们当代人都回避,后代人又该怎么写这段历史。”让他欣慰的是,华国锋出现后,“大家觉得形象还是立得住的。”他介绍,在未播出的剧集中,胡耀邦的戏份很多,“审查时没有什么异议,有人甚至觉得还可以再多提一些。”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敏感”的逃港事件在剧中也被充分展现。对此,龙平平一开始心里也打鼓,“在书中描写也许可以,但搬到电视上,视觉冲击力太大了。”不过,写到后来他就有了底气,“十八大后,习近平到广东调研的时候,多次提到逃港事件,他都不回避我们为什么要回避?”
触及如此之多的敏感话题,邓剧在审查中有没有经历“磨难”?龙平平在采访中,重点回顾了该剧出炉进程:剧本创作4年,2013年春才完成,全剧拍摄用了112天,2014年6月5日送审,8月8日播出。“送审的时候,我们曾经向中宣部的领导提出,‘为了赶上8月8日播出,能不能10天内给我们反馈意见?’结果三天就收到了回复。”审查之快,修改意见之少,让平日审看别人作品的龙平平也印象深刻。“很多人想象‘邓剧’在审查中肯定要一遍一遍修改,而且要反复多次,实际上那是他们不了解审看制度。只要立场、史实不出错,审查应该不会出大问题。”
抓捕四人帮,究竟是不是毛主席生前布置下的?
即便审查顺利通关,播出时“邓剧”的某些事实还是引发了争议。其中就包括剧中华国锋说“抓捕四人帮,是毛主席生前布置下的。”对此,龙平平介绍,这句话曾真实记录于红头文件中,“而且我们认为这符合人物、历史环境和当时的场景。”
另一句引发争议的话是得知四人帮被抓后,邓小平第一句究竟说了什么。作家叶永烈日前曾撰文称,说的是“看来,我可以安度晚年了”,而出现在剧中的是“孩子们,我还可以干20年。”采访中,龙平平解释,前一种说法来自吴德和叶剑英侄子叶选基的回忆文章,剧本创作最早也选用的是这一说法,“但邓家亲属在审读剧本中提出了异议,第一她们回忆,抓捕四人帮时,她们都在邓小平身边,并没有听见父亲说这句话;第二,她们认为邓小平不可能说这样的话,不符合他的性格;第三,在那段时期,邓小平非常兴奋,多次表示要继续为党工作,并说他还可以再工作20年……后来,经过集体商量,我们才把这句话最终改为了‘孩子们,我还可以干20年’……事实上,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从73岁干到93岁,真的就整整工作了20年。”但对于这部处处较真的电视剧,龙平平并非没有遗憾,“从剧本创作到成片我已经看过无数遍,但现在再看还是能发现毛病。”
邓小平到底是内敛、寡言还是热情、多话?
在许多人的回忆文章中,邓小平少言寡语、不苟言笑,但出现在电视剧中的邓小平平和友善而且很爱讲话,这是艺术塑造还是真实反映?对此,邓小平的饰演者马少骅一开始也有疑问。“接到剧本时,我看满篇都是邓小平在说,‘他说的太多了吧?’可编剧告诉我,‘老爷子实际上说的话更多’。后来,了解了许多资料,我发现,邓小平绝不是一个内敛的人——他16岁到法国留学,哪有人发言哪能找到他,为此还得了一个外号‘小钢炮’。” 马少骅分析,是由于此后经历太多,邓小平才锻炼成了不太说话、不太动情。
对于邓小平是否寡言,龙平平也有自己的判断。“记录中,有这样的场景,一个会议开完了,邓小平把某位同志留下,一说就是两小时,记录下来一字不改就是文章,而所说的话常常就要改变中国的命运,这些思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他可能不说,但一定都在脑中装着。”文/ 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