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水稻剧减剩不到一万亩 正宗黄河大米越来越少

2014/8/17 6:36:30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今年年初济南市提出恢复10万亩黄河大米种植,但农民种植意愿降低和今年异常的旱情却为这个计划增加了不少难度。今年年初,济南市农业局提出3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恢复稳定在10万亩的工作目标,到2016年水稻种植面积济阳县4.7万亩,槐荫区2万亩,历城区3万亩,章丘市0.3万亩。

  济南兴农米业合作社种植的水稻和养殖的鸭子。 记者赵冉 摄

  今年年初济南市提出恢复10万亩黄河大米种植,但农民种植意愿降低和今年异常的旱情却为这个计划增加了不少难度。记者探访济南黄河大米主产区—— —济阳县并了解到,今年济阳黄河大米种植面积剧减只剩9037亩,差不多为去年种植面积的一半。

  村里人不知道还有水稻

  15日上午,记者从济阳城区继续向东北前行便来到济阳街道办事处的高楼村,这里原先被称为稍门乡,2001年合村并镇后便成了现在的高楼村。

  “济南黄河大米目前种植区域一般是指济南近郊到滨州以西的整个可以有黄河水直流灌溉的土地生产的区域,尤以济南市济阳县稍门乡为比较集中的生产区域。”作为济南最重要的黄河大米的主产区,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这里的水稻种植面积曾经高达3万亩,而现在仅有数千亩。

  “现在还有种水稻的?”当记者向一位当地人问起哪里还有水稻种植时,他显得略有惊讶。几经辗转,记者才找到一处稻田,绿油油的水稻犹如绿色地毯,这里属于当地的一家农业合作社,面积约有六七十亩。在这里负责看护的老高正在给稻田里的鸭子喂食,洗了把手才给记者介绍起来。

  “这些稻田是山东省水稻研究所的试验田,你看这是‘矮丰宝’,这是‘旱育机插’,那是‘水育机插’……”老高告诉记者,稻田里面养鸭子可以吃稻田里的虫子,排泄的粪便则是稻田的肥料。

  “现在种植的确实越来越少了,种一季稻子还不如在外面打一月工,不划算。”济南兴农米业合作社理事长是原来的老村主任张茂文,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是资深水稻种植专家。

  一年面积减少近半

  “去年全县种了一万七八千亩,今年可能到不了一万五。”张茂文给记者估算了一下,但是这个数字显得太乐观了。

  记者从济阳县农业局了解到,全盛时期济阳全县水稻种植面积高达十万亩,但近几年来种植面积持续下滑,2010年为6万余亩,2011年为5万亩,2012年不足4万亩,2013年仅有1.7万亩,而今年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为9037亩,一年时间减少近8000亩。到底谁动了济阳水稻

  “费工、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利润太低,农民种植意愿不高。”张茂文分析,目前水稻种植仍以传统的手工插秧为主,一亩水稻插秧的人工成本就在150元到170元左右,加上伙食费,另外还要专人提苗、运秧,一亩地人工插秧成本在300元以上。另外还有育秧、收割、脱粒等,算下来人工成本更高,再加上种子、肥料、农药等,一亩地的总的成本高达1000元。而一亩水稻的毛收入也不过1700元到1800元。当地种植模式一般是一麦一稻,也就是说忙活半年收入一亩地收入最多只有800元左右。

  水利条件也是制约水稻面积的一项重要条件。济阳县由于毗邻黄河,水利条件得天独厚,能够实现黄河水自流入田,这才发展出水稻种植产业。但是近几年来,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灌溉条件已经大不如以前。特别是育秧和插秧的时候,往往出现水源紧张的局面。

  “今年天这么旱,加上黄河调水调沙,黄河的水位降低不少,以前黄河水自流就能进入稻田,现在却需要人工提水。”济阳县农业局一位农艺师分析。

  黄河大米出路在哪

  “其实水稻种植减少也意味着农业产业转型,以前仁风、曲堤也种植水稻,现在却以西瓜、黄瓜出名。”济阳县农业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些年济阳70%到80%的土地都在种植棉花,但棉花的人工投入也比较大,逐渐就被淘汰,水稻的情况与棉花十分相似。

  今年年初,济南市农业局提出3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恢复稳定在10万亩的工作目标,到2016年水稻种植面积济阳县4.7万亩,槐荫区2万亩,历城区3万亩,章丘市0.3万亩。一方面是十万亩的目标,一方面又是水稻面积在逐年缩减,这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才能解决呢?农业部门给出了机械化种植的解决思路。济阳县农业局的一份调查显示,在水稻农业机械化生产中,以现在普遍使用的8行高速乘坐式插秧机为例,一小时可插秧4到7亩,一台插秧机一天平均可插秧50亩,收费每亩仅在220元左右。这样算下来,机械插秧比人工插秧每亩至少节省80元左右。而更重要是,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

  “沿黄一带属于盐碱涝洼地,最适宜就是种植水稻,别的作物在这样的地方长不了。”说起今后的形势,张茂文还是比较乐观的,“土地流转越来越多,机械化的优势就会显现。种一亩地两亩地不赚钱,但是种上百亩地就成土财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