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取景范围地图
高质量的表演为过审保驾护航
导演吴子牛:邓小平塑造须有激情,不是剧版《建国大业》
拿到剧本时,吴子牛坚信它的编剧团队,“里面有中央文献和文史的专家,他们打磨了3年的剧本,我觉得不会出什么问题。所以编剧敢写我们就敢拍,创作上还是比较有激情。”
吴子牛表示,“《邓小平》虽然用的全明星阵容,但他们的表演非常准确”,制片部门组织演员去过邓家几次,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角度。“比如说沈傲君就去观察邓楠,王茜华就跟邓琳多交流,演员们都在找角色的种子,看当年的照片,听这期间的故事。”
关于马少骅为何会在表演上比邓小平更加激情一点,吴子牛解释,这是出于剧情的需求,“事实上只有小平同志的家人和周边的中央领导知道,平时的邓小平是怎样的。而在电视剧中,如果这个时候邓小平的激情不上来,恐怕戏剧的力量和我们要求达到的效果和高度就要打折。所以现在剧中邓小平的几次激动,是有控制的,非常有力量。”
经历过如此重大题材的创作后,吴子牛如今最大的感触是,“在这种题材中能允许这样创作,我觉得是相当大的进步,如果我们只拍一个伟大的雕像,它会是冰凉的,如果我们能够接近他,贴近他,能够听到他的心跳,这样的邓小平我觉得更加可爱。”
曾红生饰演华国锋,李光复饰演胡耀邦
细节一:邓小平第一次出场给儿子擦身子有何意义?
邓小平的出场让很多看了第一集的人比较意外,吴子牛表示,“这也是我们在叙事上追求的一种角度”。他首先以一个普通老人的身份出现,对自己的残疾儿子非常内疚,出场端着一盆温水给儿子擦身,“同时,这个时候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老人已经敏锐的感觉到党内要出事。这样,他在给儿子做这些事情,也还在关心国家的命运,很让人感动。”
吴子牛介绍,“原来我想用黑白的,后来觉得像这么重大的一个题材,这么大的一个故事片,如果色彩走得太极端也不好,所以我们做一些消色处理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到后来粉碎‘四人帮’10月7号的早上,叶剑英、华国锋走出西山叶帅住宅的时候是晴天,阳光明媚,预示着中国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有希望了。长安街上的自行车川流不息,天安门长安街都是美丽的,阳光明媚,亮色出现,然后叙事才一步一步地进展。”
细节二:剧中邓小平能流泪吗?
吴子牛说,这个戏里邓小平是不能流泪的,邓小平是经历了几十年革命战争的一个领袖级人物,经历过各种风雨,因此导演和编剧都认为邓小平不应该在剧中轻易表达感情。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邓小平有四次眼睛里能看到泪光。那种悲天悯人的那种政治家情怀,在本剧片子中有着非常充足并克制的表达。
此外,在吴子牛的印象里,邓小平是个特别爱家的人,爱妻子,爱孩子,爱孙子孙女。主创团队看了他的很多照片,有些甚至是没有对外公布的家庭照片,认识到邓小平在回家的时候,尤其是跟小孩在一起的时候,是个老顽童。所以在拍摄搬家那场戏的时候,吴子牛用了比较电影化的表现手法,通过回忆和现实的交叉呈现,以表达他对妻子和家庭的爱。
细节三:重点会议情节的人物群戏如何拍好看?
在吴子牛的眼中,这个剧最大的难题就是拍开会。比如,“第一次全国科教会”这一情节,剧本是九页纸,需要一口气走下来,“大家都担心,这样会不会好看,会不会生动,如何做到不但抓人还要感人,让大家喜欢看。”吴子牛和剧组对这次会议进行了很多分析,对它的层次、结构、步骤进行了研究,抓要点,铺垫人物的命运,“这些知识分子的发言,包含了他们声泪俱下的痛楚,这样会才开得让人震撼。”
印小天饰演田源
细节四:剧中眼睛的血丝、带伤口的手是如何成泪点的?
吴子牛介绍,“这次我们拍演员的戏有三台机器,走戏排练后我希望尽量一口气拍下来,比如说拍三四个人的戏时,有一个全景是高位或者低角的,这场的主要演员始终被一个机器抓拍,不能停下来,因为有同期录音,演员把词都背好了,下一步就要充分利用长镜头的积累功能,不叫停。演员进去了以后台词越说越激动,情绪就上来了。眼睛的血丝不可能是瞬间出来的,一定是积累起来的。所以他说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时候,那种颤抖,带着哭腔,很感人。”
剧中让大家非常感动的还有邓小平举起王教授手的情节,吴子牛称,“那个手我们现场化了妆,因为细节很重要,他关在监狱里,被打成反革命。所以手一定不是平常人的手,这种东西是我们要强化的。当邓小平抓起王教授的手说,这是知识分子的手大家看,拍摄现场我们的灯光师坐在我旁边眼泪哗哗流,我自己眼睛都湿了。而那场八九页纸的戏,王教授跟邓小平搭词,从头到尾都在流泪,机器并没有拍他,他只是个背影,但他一直在流眼泪,为什么?他是在给扮演邓小平的马少骅提供充足的感受。”
细节五:印小天开场戏表演有点过,是什么原因?
吴子牛承认,印小天开场戏表演确实是有一点点过。但他也认为,这个人物当时身上带有文化革命十年的影子,那时的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和现在不同,动不动就会激动和冲动,“文化革命的影子在年轻人身上潜移默化,他们无形中带着这十年的烙印走进我们视线,说话的语态,表达感情的方式和现在都是有区别的。他们的呼喊,我觉得是当时整个中国的呼声。后来有一场戏大家手拉手在暴雨中唱国歌,这是我加进去的。为什么?我的一个朋友当时就在场,他说我们是手挽手唱国际歌。后来我觉得唱国歌更好,他的歌词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确实是到了历史的一个十字路口,这就是那个时刻。”
五个被《邓小平》触动的情结
场景忠于历史资料,送审光盘过万张
制片人高成生:还原邓小平故居,沙发完全照原样仿制
制片人高成生表示,对于一个电视剧来讲,场景、道具和后期是真金白银花钱的地方。《邓小平》不像古装剧,搭一个场景,找出那个朝代的感觉,不像现代戏,在一个环境里稍加布置就可以。对于《邓小平》来说,熟悉当年场景的人、经历过的人都还在,所以场景、服装、道具上既要照着史实去尽量还原,同时这毕竟是一个电视剧,还要为剧情、为人物服务。
敏感场面不虚构:有些场景严格忠于资料照片
高成生表示,《邓小平》有一部分重要的场景、重要历史节点不能虚构,比如中南海、玉泉山叶帅故居等,“人民大会堂每个厅已经装修一新了,观众会说,这哪是当年的台湾厅,那么我们就只能采取搭景的办法,用真假虚实结合的手段还原”,所幸京西宾馆里边有一个会议室就是当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室,是唯一保留下来的,几乎没动。
导演吴子牛向女物娱乐介绍,拍一些历史时刻,要严格忠于当时的历史资料,比如说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穿衣服的颜色、样式,坐相、朝相,翻译的位置,都得按照历史照片资料来的。包括很多会议的座次排列,都要有历史参照。
还原邓小平故居:沙发完全照原样仿制
高成生和他的团队去邓小平同志的家里看过,十几年了没怎么装修,偏旧,但是很真实,邓家家人也同意拍摄,“但是一方面戏量那么大,每天灯光、轨道、服装、道具,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一次两次的问题,何况演员今天这个能来,那个不能,计划做不到那么准确”,所以最终决定在摄影棚里参照原比例搭景,以便于灯光和轨道机器在里边运动。高成生坦言,剧组最后拍完这个景却舍不得拆,“因为一些道具像沙发是完全照着一模一样做下来的,最后我们把一部分东西捐给了小平家乡广安的遗物馆。”
电视剧剧照:邓小平接见撒切尔夫人
难忘的椅子:剧中粉碎“四人帮”当晚,四把空椅子的用意是什么?
在电视剧中,粉丝“四人帮”晚上四把空椅子备受关注。导演吴子牛表示,这个设计有深层意义,“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影视剧表现正面抓捕‘四人帮’,但在剧中已经到了这个时刻,怎样让观众知道和领悟也经过了一番设计。因为当晚是政治局的会议,所以剧中把四把椅子并列起来,同时剧中人物不断讲述已经粉碎了什么,说话的时候镜头不断地给整齐排列的四把椅子”,吴子牛说,“老百姓了解历史以后也都知道,我们已经做到允许范围内的极致了。”
人物的着装:演员们的衣服如何穿得得体?
对于剧中的道具和服装,制片人高成生向女物娱乐表示,“时间那么紧,有那么多场面,所以我们把中影集团、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那个年代的服装,库存里边现有的,管他用不用得上,打包全租借来了。还有北京周边的几个专业影视行业里面服装库、道具库,我们几乎是全部借来了。整个服装制作团队跟着剧组,不管是到北戴河、秦皇岛、安徽、深圳、云南都跟着,哪不合适马上改,马上加工,明天需要十套怎么样的服装,今天晚上就连夜做好图纸。”
送审光盘过万张:外界认为的审查苛刻是真的吗?
高成生直言,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在该剧审查时,确实刻了上万张光盘,有戏量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这部戏的涉及面很广,一部分给各级领导审查之后,还要征求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高成生说,“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帮助我们弥补了创作当中的不足和破绽。因为剧本阶段已经反复打磨,所以更多的还是提出了道具、场景、字幕、称谓等一些小细节的错误,让我们及时纠正。”高成生始终认为,大家其实都是在尽力指导和帮助此剧,而不是在设置障碍。
电视剧剧照:邓小平与李光耀(张光北饰)
结语:
高成生说,“毕竟它仍然只是一部电视剧,有艺术创作的成分在其中,希望大家能理性的看待它。”黄亚洲也表示认同,“应该记住这一点,它不是新闻联播,也不是焦点访谈。”《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作为一部商业主旋律的大制作,在短短的时间内吸引到全国人民的眼睛,不得不说是2014国产剧界的一项盛事。在女物娱乐的多方连线中,这部电视剧不仅剧情好看,拍摄的故事也非常精彩。本剧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
(阿加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