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卫视台长五味药打造中国电视大片

2014/8/25 11:24:06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在夏陈安短短的主政时间内,他将浙江卫视排名从省级第九推到了前二。媒体讯 8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崔永元、容祖儿、曾宝仪父女、潘阳、宝弟等众多大牌明星以及明星二代集中于杭州,原来,他们是为了拍摄即将在今晚10点播出的《我不是明星》特别节目,为浙江卫视上星20周年暨“中国蓝”6周年贺岁庆生。

浙江卫视员工六周年活动。

浙江卫视员工六周年活动。

在夏陈安短短的主政时间内,他将浙江卫视排名从省级第九推到了前二。

在夏陈安短短的主政时间内,他将浙江卫视排名从省级第九推到了前二。

  媒体讯 8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崔永元、容祖儿、曾宝仪父女、潘阳、宝弟等众多大牌明星以及明星二代集中于杭州,原来,他们是为了拍摄即将在今晚10点播出的《我不是明星》特别节目,为浙江卫视上星20周年暨“中国蓝”6周年贺岁庆生。

  不同于其他卫视在周年庆时采取的晚会风格庆典,此次浙江卫视独辟蹊径,将上星20周年和中国蓝六周年打包进入了《我不是明星》节目流程,以四组选手的才艺展示和故事讲述作为节目线索,着重将浙江卫视的理念和员工精神浓缩为“执着、梦想、拼搏、感恩”四个关键词,展示浙江卫视“中国蓝”的独特力量。谈到这种创新,浙江卫视总监夏陈安在接受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选择《我不是明星》承担起特别节目的重任,一方面是响应总局‘节俭办节目’的号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不是明星》也很契合浙江卫视的气质精神。”

  在省级卫视之林中,浙江卫视作为一家刚刚推出“中国蓝”概念才六周年的卫视,夏陈安在他短短的主政时间内,将浙江卫视排名从省级第九推到了前二,《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中国好舞蹈》、《十二道锋味》、《我不是明星》、《爸爸回来了》等更是引领了节目潮流。说起这些,夏陈安表示这只是源于他的使命感。

  谈六周年和体制改革

  内部要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

  媒体:你觉得六周年以来,浙江卫视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夏陈安:最大的变化,可以这样说六年前我们提出“中国蓝”这个概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气质。具体说,我们从六年前六个亿的创收能力,到现在的45亿;我们从六年前第九名的省级卫视收视排名,到现在连续六年稳居省级卫视一线阵营。

  说到具体的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国梦想秀》《中国好舞蹈》《十二道锋味》,还有即将推出的《奔跑吧 兄弟》,这一系列节目还有我们的电视剧品牌和我们新闻的公信力,都把我们综合性的一线卫视这一特征体现得比较明显。

  媒体:你曾经说过卫视需要年轻化,现在很多85后制片人、主任,为什么浙江卫视这一步迈这么大?

  夏陈安:其实我刚到卫视的时候,整个卫视人员只有300多人,现在有600多人,也就是说有一半是新兵蛋子。我们就是一批新兵蛋子在打拼天下,当时,这些人都是大学毕业生,但他们很快被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去了,他们在浙江卫视这个熔炉里面迅速地成长。我想经过六年的发展,足够可以磨练出一个好的电视人。

  这不像湖南卫视等,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他们的综艺团队非常老牌。而我来浙江卫视的时候,综艺团队只有十多个人,当时我们打造的王牌栏目《我爱记歌词》,都是从各个部门抽来的人。

  媒体:为什么去年新成立战略发展中心呢?

  夏陈安:我曾经说过,浙江卫视对外要风云际会,对内要百舸争流。什么是风云际会呢?那就是我们要像雷达一样,不断地吸收外界的一些信息,同时吸收最好的资源、团队、节目制作公司以及明星资源,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部门专门去负责这些东西,还有最重要的是和国际接轨的模式。什么叫百舸争流呢?就是内部要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形成一种竞争。

  媒体:似乎很多卫视的模式创新部门都不做节目?

  夏陈安:一般来说,这些部门大都不是闭门造车就是纸上谈兵,但是我不希望浙江卫视的研发部门是没有说服力的。所以我让战略发展中心可以自己来做一些节目,自己可以从其中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当然后期我们不会让他们去做自己的节目,但只有历练过了,他们才知道做节目是怎么做、怎么研究、怎么开发。

  谈综艺与人文节目

  新闻手法+综艺包装+人文情怀+营销意识+公益诉求

  媒体:中国系列是怎么得来的?

  夏陈安:这其实是我们的大片系列。大概在2011年年底的时候,我提出中国电视要进入大片时代,当时所受的启发是美国大片,因为美国大片在给你视觉冲击的同时给你心灵震撼,所以我们中国电视人应该从美国大片中汲取一些什么,我们不是纯粹为了收视率生存的动物,我们要有使命感。这不是一句空话,所以当时我对浙江卫视提出的大片要求是正能量、高收视,它的内容必须是励志、温暖、积极、向上、公益、健康的。而且不但要叫好,还得要叫座,这条路很难,但是这条路一旦走出来了,这个台就可以走得很远。

  媒体:具体你们怎么做到又叫好又叫座的?

  夏陈安:我觉得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他们要有这种意识。比如说好声音导师要和学员拥抱一下,从细节方面要体现我们的气质。《奔跑吧 兄弟》也是一样的,所谓的人文是包含着人性在里面的。像《奔跑吧 兄弟》你同样会看到人性,单一明星游戏对抗是没有市场的,最重要的还是体现人性,是克服困难,是去励志去拼搏,这种东西才是节目成功的法宝。所以我们不是戴着镣铐去跳舞。就像中药配比一样,我们有五味不同的药。比如说《中国好声音》里面更多的是导师和学员的交流互动,这是一种新闻的手法。第二种就是视觉的包装,转椅子啊,这是综艺的包装。第三是人文情怀,第四就是营销意识,第五就是公益诉求。

  媒体:在文化节目方面,浙江卫视今年似乎也发力了很多新项目。

  夏陈安:对,《中华好故事》《华少爱读书》都是,不过很多节目都是只为口碑。但我和《中华好故事》的导演组讲,有些人说不用考虑这个节目的营销、推广,恰恰相反,我们一定要加大营销的力度,要有编排的意识。实际上我们第一期就pk掉了同时段的《汉字听写大赛》。现在浙江卫视整个频道考核是分三个指标,一个是引导力,一个是传播力,一个是品牌力。

  媒体:现在很少有《华少爱读书》这种节目了。

  夏陈安:我们现在有两个主持人在做这方面的节目。一个就是华少,他是《华少爱读书》的制片人;还有就是李晗,她是《一本书一座城》的制片人。其实像华少这一类的主持人能成功,不是因为他的舌头快,而是因为他有内涵,他有向上引领的需求,《华少爱读书》实际上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其实每年集团都会给主持人团队一定的经费,比如说有好的电影、话剧,会组织他们去看。每年都会有一系列的活动来锻炼主持人,比如说拍微电影、脱口秀节目,这些节目以外的跨界才艺锻炼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版采写/媒体记者 吴立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