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宇:做收藏是对失败生涯的重新选择

2014/9/4 16:37:15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回到成都之后,谢晋宇以一万一平米的价格买下了位于天府新区的一个跃层单位。谢晋宇的文艺爱好广泛而全面,除了与收藏相关的艺术史和画册,他还听古典乐,读电影理论、文学等。

  谢晋宇家里艺术品不多,大多寄放在朋友家或蓝顶美术馆。但是进门处长廊墙上挂着一排汪延斌的版画,他十分关注这位年轻艺术家,“生涯文献中心”也已做过他的访谈

  B=《外滩画报》

  X=谢晋宇

  B:你成立的生涯文献中心,具体是收集什么资料?

  X:文献中心的研究范围是当代艺术家,我们通过采访建立类似口述史的资料,现在资料库里大概有几十个人了吧,以年轻人为主,正在慢慢建立这个库。在大的人力资源模块里做生涯研究,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现在它是一个比较受重视的分支,大企业里也会有这样的小部门,生涯顾问之类的。做收藏之前,我主要是做组织里的生涯管理,但是做了收藏以后,特别就想做这一群人。

  这其实是我自己未竟的梦。我小时候就对文学艺术有兴趣,我应该学这个方向的,结果因为家庭原因没有选。这也是我现在研究生涯的一个比较主要的动力,因为我的生涯发展是比较失败的,只不过不是世俗所讲的失败。

  B:你目前的收藏脉络是怎样的?

  X:还谈不上。建立脉络很难的,有脉络的藏家没几个,但是有脉络才能有影响。我开始做收藏的时候没有人引导,不懂,修养也不够。那时候还不像现在,市场发达了,一级市场的画廊也比较多了,藏家知道可以去跟着别人买,那时候我还在天津,不在北京,渠道也不是特别好。自己开始有脉络的感觉,是无意识形成的。我像是创业的人,开始没什么计划。如果真的要说形成一点脉络,稍微有点体系的是我对鲁迅美术学院的艺术家的收藏。最开始是因为跟了一个比较好的画廊,“站台中国”,跟着他们买。画廊的这对夫妇是鲁美毕业的,他们收藏的开始也以鲁美为主。跟着他们之后,鲁美年轻的艺术家我收得还比较全,很多是毕业创作,有的是毕业以后不久的作品,还是蛮有意思,看着他们长大还蛮开心的。其中有些作品不是从画廊买的,是自己挑的,我走在画廊外买东西的路走得蛮久,如果我能发现艺术机构之外的还没被发现的艺术家,就会更有成就感。这是我觉得自己和别的藏家不太一样的地方。

  B:如果你买过他们作品的这些学生后来发展得比较好,你会跟着他继续收作品吗?

  X:那我一般就买不起了,基本上还是买早期的。所以我的收藏应该还不是脉络,只是特点,有很多鲁美学生的早期作品。主要还是收入原因,收入多不到哪里去,跟着买是不可能的。比如宋元元,她现在的东西要三四十万,对我来说,等于要把收入的绝大多数都贡献进去,所以就只能以早期作品为主。也有人说早期的作品更珍贵,但我倒也还没有去卖,它们也都还没涨得那么厉害(笑)。

  B:我看到你买了不少艺术史方面的书,包括中国的当代艺术史,还有一些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书,除此之外你平时还爱看什么书?

  X:我最早是比较喜欢文史。最近我开始拣过去买的书来看,因为回川大以后做了文献中心,偏重从生涯文化的角度去研究,这些过去买的书,在我书架上放了 20 年的书就反而生效了。而在我评教授的阶段,它们对我的职业发展是没有意义的。当我从文化的角度做生涯研究,就不单是管理问题,还有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是聚焦的。

  B:在这些文史类的书中,有没有哪本对你影响比较大,或者再翻出来看时觉得有启发的?

  X:比如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结合我梳理蓝顶的这次展览时的发现,还蛮受启发的。这次展出的很多版画,都表现了一种“众人”的感觉,集体主义的感觉,画中的人们细看都是同一个人。这些不同的艺术家各自进行创作,但不约而同地这么画。这时候再来读社会学家的解读,就感觉特别契合。当一个人的选择和大多数人认可的选择背离的时候,作为生涯决策者,他就会面临很大的焦虑,怀疑自己的选择。包括我自己,我走到现在,做收藏,重新定位我的研究,都会觉得自己和集体是背离的。好在到我这个年纪,在选择的时候已经有自信,但是年轻人可能没有这个自信。所以做收藏蛮有意思,会启发你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