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称不会重回影坛:这是死路一条

2014/9/15 1:27:29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陈佩斯因央视春晚闻名大江南北,留下无数经典之作,却在巅峰时期离开。从《托儿》开始,《亲戚朋友好算账》、《阳台》、《阿斗》、《老宅》,作品一部接一部,陈佩斯一下子成为中国话剧市场的标杆。

  陈佩斯因央视春晚闻名大江南北,留下无数经典之作,却在巅峰时期离开。他说,“是男人,离开体制也能活。”于是,为了著作权,他跟央视打起官司。因为不肯向游戏规则妥协,他又公然叫板中国电影体制。外界曾传出有关陈佩斯的这般遭遇:打官司被央视封杀,拍电影遭遇偷票房,儿子学费都交不起,最终夫妇俩上山种石榴两年,获利30万元,继而投资话剧东山再起。近日,陈佩斯带着自己的话剧新作品现身厦门,他笑对这样的传闻,称种石榴是假,别的基本是真。

  如今,60岁的陈佩斯,依然是那个标志性的光头,胡子已经花白。当他在生活中,坐在你对面,和你说话时,你感觉不出那个舞台上的喜剧之王。你看到的是一个愤青,和他的沧桑

  1984年春晚,陈佩斯的《吃面条》面世。可以说,他开创了中国电视晚会史上最具表现力的一种节目——小品。从《吃面条》到《王爷与邮差》,1984年到1998年,陈佩斯年年上春晚,年年的小品都被人视为经典。大家开始称他为“小品之王”。

  1999年,陈佩斯离开春晚舞台,直到现在,人们还惦记着他以前的春晚小品,而这几年春晚舞台上别人的小品却备受吐槽。“有人说,中国十几亿人,怎么就弄不出一个好的喜剧作品呢?这个事,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喜剧是个高技术的东西,出好作品很难,哪里可能每年都产生一个牛的喜剧,这就好比不可能天天发射卫星。”

  陈佩斯直言,喜剧虽然是一咧嘴、一龇牙的事,但需要大量创作,“剧本太难得了,光创作一个剧本我就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在他看来,早些年的确出了不少好作品,那是一批人积累了好几年,才给春晚舞台贡献出来的。“任何事都有规律,想要每年都有好的作品,这已经超出了喜剧规律。”

  离开春晚舞台后,陈佩斯去做了电影,喜剧电影。7年出品6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他倾家荡产式的投入,回报却很惨。每部都不亏损,但赚的钱只够启动下部电影的前期。《太后吉祥》、《好汉三条半》,电影口碑很火,陈佩斯却经常很穷。资金链断裂时,他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

  “我去监票,一个剧场每天7场满座,影院却只跟我报3场。”各种票房、行业潜规则,让陈佩斯绝望。周围的人都说,你别一根筋了,他却宁可为表演砸锅卖铁,也不肯对游戏规则半点妥协。最终,他选择离开电影,“人们只关心哪部电影票房高,没人关心它的背后。自己贷款,自己背债,自己制作,还要自己讨债,根本没工夫去思考艺术本身”。

  “我为什么离开,就是因为填不满,这是一个洞,一个黑洞,有各种灰色的东西。”陈佩斯说,自己不愿意重回影坛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己年纪大了。“好剧本很难得,不是一天两天去做,要好几年,加上拍摄最少4年”,陈佩斯说,自己已经60岁了,再花5年去拍电影,“你觉得还值当么”。如今的陈佩斯,情愿在舞台上再演几年,“人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拨拉算盘”。而重返影坛在他看来,“这就是死路一条嘛”。

  离开电影,陈佩斯又开始创作话剧。“不为票房,只为我喜爱的喜剧艺术。”2001年,陈佩斯出山,创作话剧《托儿》。在长安大剧院演了7场,一票难求,继而全国巡演。陈佩斯最终创造了话剧神话,《托儿》票房达4000万元。“要是按照圈里的惯例,我这样的演员早已经不入流了。”面对《托儿》创下的票房成绩,陈佩斯激动得哭了。

  从《托儿》开始,《亲戚朋友好算账》、《阳台》、《阿斗》、《老宅》,作品一部接一部,陈佩斯一下子成为中国话剧市场的标杆。这几年,各类选秀活动层出不穷,连喜剧也被囊括其中。“有很多人邀请我去当评委,我都没去。为啥?喜剧式的戏剧不适合电视这种秀场。”陈佩斯说,现在忽然冒出了一批90后的喜剧天才,还是在电视屏幕上,短短几分钟就让观众捧腹大笑,但这不科学,不符合生产规律。

  “有人说,你辛辛苦苦张罗一群人做一场话剧,也就挣20万元,还不如去做演员,走场穴也有20万元。”陈佩斯说,“这个社会人人都想做人上人,评价标准就是有钱、名利。如果你裹到这个洪流中,最终没了的是自己。”(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