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近十年,水墨方式对于王煜来说,也只是一种让他能够轻车熟路的图像载体。无意于挣扎在现实的泥淖之间,王煜以水墨为媒介,用真实的生活为模板,投射出了一片可以供他独享的新鲜乐园。生活中不起眼的琐屑、碎片,皆是他通往彼处的入口。然而,有感于水墨的固步自封,王煜更背负起责任。他要将这锈蚀千年的视觉之阀打开,在图像早已穷尽的今天,为水墨打开一片新的视野。
《王与后》 200X200cm 纸本水墨 2014
《按 (二)》68x68cm 纸本水墨 2014
图像,无法言说的隐喻
落笔生根,才是墨迹的天性。三翻九染,并没有看上去那样简单。在研究生时期,从早到晚的写生与模特写实训练,让王煜对于常规性的绘画倍感厌倦。但于此同时,那些训练也恰恰使得他获益颇丰。很多技法上的难题在日复一日的绘画中不攻自破,下笔能游刃有余也有了强力的支撑。这时的王煜开始觉得,那些死板的图像,并没有带有客观与真实。有时候,通过遮挡,或者绘出一个局部,哪怕一个微小的细节:手的表达、或者表情,往往跟实际产生了内在的关联。有的时候,面对一张画好的正面性的图案,他会涂抹掉,并且通过涂抹强化他们表达的姿态,而这个姿态比他脸部带来的意义更大,也更加匹配。图像所包含的可能性与更加丰富的隐喻,从这时起逐渐展现在王煜的面前。
面对图像,王煜践行着自己的方式,并随着时间的推演积攒着他只能通过画面表达的体悟。无论是将创作中从无到有的三部分并置在一起进行展示,亦或是在熟宣上用写意的方式留下带有过程性的墨迹。王煜似乎开始热衷于让观者看到那幅已完成的画面之外的“另一部分”。那些更加原始,更加粗犷,带有无限多可能性的灵光,在充满节奏感的代谢之中逐渐丰满,恰如晨光朝露间破蛹而出的飞蝶。只不过,在美术馆的聚光灯下,人们穿行其间。似乎仅仅看得到一双双被束缚住的美丽羽翼。
王煜无意用语言徒劳的修饰他们,那样的妆点太过于苍白、土气。他的方式,是索性将青虫化蛹的过程一一记录下来,并置在画面之中不加删减。于是画面之中,因果关系被同时呈现,这便不再需要徒劳的用言语来添加注脚。那些隐喻,无论被误读也好,释然也罢,在碰撞中可能发生的更有意义的变化,才正是王煜之所求。
《合谋关系(一)》 19.5X27cm 纸本综合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