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玥:治霾靠“吹”,“雾”必再来

2014/10/22 12:00:22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在北京纠缠了三天的雾霾,受一股冷空气的影响,终於在20日夜间离京。相较於等风“吹”和以“吹牛”为主要特征的工作理念,还有一种更可怕的治霾靠“吹”现象,那就是空气质量数据造假。

  在北京纠缠了三天的雾霾,受一股冷空气的影响,终於在20日夜间离京。也正因此,蓝天白云将会在北京“重见天日”。但根据北京市气象部门的最新消息,由於该冷空气并不强大,且无新的冷空气过来补充,所以从22日开始,雾霾天气将会再次降临北京。(10月21日新华网)

  毫无疑问,随着雾霾天气的再次“光临”,北京的日子真心不好过。毕竟,“会呼吸的痛”对任何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来讲,都不想去接受。但若是对近年来关於雾霾天气的新闻进行梳理的话,我们就会发现,饱受雾霾之苦的并不只是北京,而是全国的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对此,社会公众除了不满意之外,还在追问着原因。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雾”必再来的结果,根源就在於相关部门治霾靠“吹”的工作理念。

  所谓治霾靠“吹”,近年来并不少见。以北京为例,面对肆虐的雾霾天气,相关部门的作为乏善可陈,只能被动等待大自然的“救助”。通过新闻报道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因为20日晚间的那股冷空气,那麽雾霾天气很有可能会在北京“安营扎寨”。以此引申,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似乎都在用等待着“风吹雾霾”。当然,从气象学角度来讲,当大风“登场”时,水平扩散和垂直扩散都会变强,自然也会加快雾霾的扩散速度。从这个角度来讲,治霾靠“吹”也不能说不靠谱。但笔者要呼吁的是,如果只是被动等待,那麽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又从何谈起?如果缺少行之有效的治霾措施,那麽空气质量还能否真正改善?更为关键的是,一旦任由这种治霾靠“吹”的理念大行其道,那麽导致的结果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雾霾永远不会真正消除,只是会在全国各个城市之间循环往复,到时候治霾的成本将更高,难度将更大。

  但话又说回来,有关部门也并非没有作为,只是没有对症下药罢了。比如兰州市花巨资购买的高射远程风送式喷雾机,据说可以将自来水雾化并喷出600米远,被媒体称为“治霾神器”。同样,西安市也采购了一批“雾炮”,号称可以将空气中的PM2.5浓度降低15%到20%左右,成为了当时的舆论关注焦点。可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个城市愈发严重的雾霾天气和空气质量说明,所谓的“治霾神器”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神奇之处,反而成了公众的笑谈,也凸显了有关部门对治霾工作盲目求大的“吹牛”思维。可以预见的是,在“吹牛”思维根深蒂固的情况下,有关部门无论是在工作计划还是在具体作为上,必然会频频跑偏。如此一来,雾霾必然难以被真正消除。当然,笔者并不反对借助科技力量治霾,而是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分清主次,彻底摆脱治霾靠“吹”的负面理念,真正找准治霾的“牛鼻子”和突破口。

  相较於等风“吹”和以“吹牛”为主要特征的工作理念,还有一种更可怕的治霾靠“吹”现象,那就是空气质量数据造假。随着空气质量被纳入地方政绩考核之中,有关部门的压力不言而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被上级追责,各种有失真实的空气质量数据被发布出来。曾经引发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北京奥运会专题空气质量数据就是一个例子。2008年,在众多北京市民纷纷戴口罩出行的情况下,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监测数据却显示,北京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结果可想而知,除了公众强烈的口诛笔伐之外,有关部门的公信力也受到了极大损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吹牛”的空气质量数据,比雾霾的伤害性更大。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必须以此为鉴,真正将“吹牛数据”清除干净,为整个社会提供真实的空气质量指南。

  治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期待着,有关部门能够真正转变治霾靠“吹”的现状,以强而有力、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治霾工作有序推进。我们更期待着,全社会能够真正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的有益氛围,真正实现“雾”不再来。

  稿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