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老人王金铭:老物件儿绝对不是破烂儿

2014/10/22 21:14:41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王金铭正在给参观者讲解民俗文化。这是今年58岁的王金铭一手操办起来的“聚宝地”,但他不是“持宝人”,而是热心传播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传承人”。”他语气坚定地说道,“如何把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孝敬’我们共同的老祖宗,是我做这件事的初衷,也是我的中国梦。

  “安定门京城老物件陈列室”坐落在幽静的铃铛胡同里,两扇木质推门刷上了红颜色的漆料,在灰色砖墙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雅致,从这里正好可以望到鼓楼,在繁华的城市街道中高耸着,古色古香。

  推门而入,王金铭正在为参观者热情讲解,“你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他手拿一个外形酷似手环的铜制品并演示着,铜环的形状类似甜甜圈,厚度约2厘米,内置一个铜球,在晃动时会发出沉闷而响亮的声音。见对方露出疑惑不解的神色,王金铭接着说道:“这是老北京的郎中用的,当时他们走街串巷给百姓看病,但是总不能喊‘谁有病?谁有病?’吧,所以就用这种特殊的响器(土话,鼓等打击乐器的统称),这样一来,大家一听见这声儿就知道是‘看病的’来了。”老人语言幽默,表达生动,说罢引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

  王金铭正在给参观者讲解民俗文化。千龙网记者 苏嵽 摄

  陈列室约莫20平方米,在不大的空间里,房间两侧的玻璃橱柜里摆满了老北京的物件儿,屋子正中的长方形木桌上也摆放着各种响器,面积不大的屋子简直成了小型博物馆。这里陈列着从1900年到1970年的京城老物件——解放前后用的水汆儿、民国时期用的挤个儿、清末时期用的风帽儿、杜十娘时期用的镜支儿、民国到解放初期用的隔扇……涵盖了百姓的饮、食、衣、用、居等各个方面。这是今年58岁的王金铭一手操办起来的“聚宝地”,但他不是“持宝人”,而是热心传播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传承人”。

  “我只是一个草民,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承民俗文化。” 在与王金铭交谈的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老人从2002年开始做起老北京的物件儿,到现在已有12年了。“这些老物件儿基本上都是别人的收藏品,我是负责讲解的。”王金铭笑着说道,“在过去,每到胡同拆迁时,我们都会赶过去,把那些别人认为很陈旧的‘破烂儿’带回来,而且我们也交了不少收废品的朋友,他们认为比较有年代的东西都会卖给我们,此外还有很多人是自愿捐献的。”

  已经有“上百岁”的老北京板凳了。千龙网记者 苏嵽 摄

  在问及这么做的原因时,他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的电视剧和电影里用到的东西都不是真真正正的老北京物件儿,而且很多北京人自己也不知道这些老物件儿,这其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缺失。”王金铭表示,这些老物件儿承载着先人勤劳的品德、沉甸的智慧,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记录着中华民族的科技进步和百姓生活的轨迹变迁。“这些在别人眼里是破烂儿的东西,在我看来都是宝贝,老物件儿绝对不是破烂儿!”他语气坚定地说道,“如何把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孝敬’我们共同的老祖宗,是我做这件事的初衷,也是我的中国梦。”

  王金铭顺手拿过来一个老物件儿,是两块中间相连的木板,没有一个钉子,却可以交叉在一起,而且能够灵活开关,打开呈“X”形,合上就像是叠在一起的两块案板,“这是过去用的板凳儿,距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了,”见记者露出惊讶的神色,他笑着说可以一试。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记者亲身体验了一下这件“上百岁”的物件儿,但出乎意料的是,板凳坐着非常牢固,而且很舒服。老人乐开了花:“看,咱老祖宗的精湛工艺不一般吧。”

  今年58岁的王金铭就职于东城区某街道居委会,平时没事儿就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为大家免费传授民俗文化,对前来参观的人也是有问必答,“只要他们喜欢听,我就乐意讲。”老人说道,当被问及重复讲解是否会枯燥时,老人笑答不会,“因为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升华,我也在不断地学习、完善,所以一点都不枯燥。”到现在为止,有很多人都是慕名前来想听他“讲一讲”的,在各行各业的参观者中,老人曾接待过一位来自德国的博士生导师,“他对老北京的民俗文化很感兴趣,先后来了两次,末了还送给我一盒茶叶作为礼物。”老人笑得很开心。他坦言,能做到这一点,他很知足,但这还不够,因为他想让民俗文化更广泛地传承下去,“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王金铭说道。

  再有19个月,王金铭就要退休了,对于退休之后的生活他早有规划。“退休之后,我就要开始学习电脑了,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我想把这些老物件儿以网页的形式推广出去,让更多人都可以学习到咱老北京的民俗文化,领略到咱老祖宗的智慧,不忘本。”(文/千龙网记者苏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