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片人陈挚恒:罗马电影节更关注社会性

2014/10/23 19:03:4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2014年罗马电影节10月16日至25日在意大利罗马进行。陈挚恒:罗马电影节由罗马电影基金会主办,资金来自于政府、民间赞助及资本。陈挚恒:众所周知,罗马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先生与中国电影有很深的感情。

陈挚恒

陈挚恒

  女物娱乐讯 2014年罗马电影节10月16日至25日在意大利罗马进行。21日,电影节选片顾问陈挚恒对话女物娱乐。陈挚恒三年前开始为罗马电影节选送中国影片,连续三届选送了《1942》《毒战》《蓝色骨头》《十二公民》等片。此前,他是威尼斯电影节的选片人。他介绍,罗马电影节与欧洲其他电影节的不同在于更加关注“社会性”,以及新颖的传播模式。另外,本届电影节用观众选择奖替代了传统的评委会评选制度,提高观众的参与度。

  女物娱乐:能否给中国影迷介绍一下罗马电影节?它跟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区别是什么?

  陈挚恒:罗马电影节由罗马电影基金会主办,资金来自于政府、民间赞助及资本。与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区别在于民间资本的比例较高。由此,电影节对于市场的敏锐度更高,更加关注“社会性”,以及新颖的传播模式。例如,本届电影节中,有史蒂文·索德伯格导演、克里夫·欧文主演的《尼克病院》十集迷你剧,贾樟柯监制的《陈家泠》,以及今年颇受时装界关注的电影短片,有朴赞郁导演、吴彦祖、杰克·休斯顿主演的《孵花》…。.选择这样的影片参加电影节举行全球首映,可见罗马电影节不会局限于传统电影的形式,而是让内容表达更加多样化。另外,本届电影节用观众选择奖替代了传统的评委会评选制度,大大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

  女物娱乐:罗马电影节与中国电影有什么样的渊源?是否特别关注中国电影的发展?

  陈挚恒:众所周知,罗马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先生与中国电影有很深的感情。我想不仅是罗马,全球电影节都十分关注中国电影,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令人瞩目的票房市场,另一方面更会关注中国电影人如何协调文艺创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结合个人表达与全球化的改变。

  女物娱乐: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选片工作的?

  陈挚恒:我从04年开始在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的真实电影节担任选片人,04年后在各大欧洲电影节做选片工作,在罗马电影节前,任威尼斯电影节的华语选片人,在罗马我一共担任了三届选片顾问至今。同时,我也一直为北京电影节的进行国际选片工作。就电影节选片工作跟贾樟柯、吴宇森、徐克、冯小刚、许鞍华、杜琪峰、姜文、魏德圣等很多导演合作过。

  女物娱乐:罗马电影节除了会选择中国电影放映外,还有那些涉及中国的活动?

  陈挚恒:电影节有“中国日”活动,这项活动最早定名为“欧亚电影市场”,旨在促进亚洲与欧洲电影交流发展,后演变成专门为“中国电影产业”设立的特别单元。区别于其他电影节的中国电影活动,罗马电影节“中国日”更关心实质问题,如项目的融资与合作、发行商合作、海外市场开发等。

  女物娱乐:您会选择什么样的中国电影参加国际电影节?

  陈挚恒:我的选片标准在于,这部作品与当下中国人、社会的关系性是否足够深刻;在叙事方法上探索的层面,有无创新;在当下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电影美学思考的方向是否领先。例如今年入围主放映单元的《十二公民》,故事本身讲述的是在中国学校设立一个虚拟陪审团,这也正契合目前在中国深圳某区正在试验的陪审团的制度,电影创作与现实法律产生了呼应。

  女物娱乐:去年参加罗马电影节的华语片是崔健的导演处女作《蓝色骨头》,今年入选的《十二公民》导演徐昂也是第一次拍电影,您在选片上会特别青睐或新人导演作品吗?

  陈挚恒: 我会关注新人导演。一方面,新人导演不仅是电影的未来,而且他们一般具备去改变一些事物的力量。他们的作品往往会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反映社会最敏感的部分,电影语言通常也会最符合当下,这些是新人导演的特点,也是我关注他们的原因;另一方面,新人导演需要被认可和被鼓励,也需要更专业的国际平台来展现自己的才华。

  崔健导演的《蓝色骨头》叙事结构是非常规的,两代人的故事不是通过闪回与记录来讲述的,而运用了音乐曲谱的方式来构造时空,这种叙事方式是非常值得去研究的。《十二公民》对现今中国有现实意义,十二个人物对生活的态度、对于现实的反应,综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群像”。从这两部电影中都能看到导演对自己、对社会、对作品的真诚与思考。

  女物娱乐:您作为欧洲电影节的选片人,如何看待中国电影与欧洲乃至世界电影的差距?

  陈挚恒:差距是必然存在的。从时间上,西方电影最近一百年没有中断过,而中国电影在文革结束后才开启新起点,技术、体系和制度上的差距必然存在。但我认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并不能决定未来前景,这也是目前国内的大量资金进入投资电影创作的原因。

  从创作上,一方面是对独立个体的探索不足,现今的文化环境,我们害怕孤独,我们害怕被文化圈所遗忘;另一方面是缺乏叙事的自由性,在表达叙事方面不应该被模式化。有很多制片人和导演带着项目来找我时,会不经意流露出他们渴望完成的项目像某部好莱坞影片,这样虽然是一种方法,但如果没有转化为与当下中国社会更为贴近的方法,很有可能最终看到的电影,只是用胶带将不同片段拼接而成的作品而已。

  从态度上,当经济作为社会的主推动力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只从经济角度出发。但我更多希望我们的华语电影人从电影本质出发,让观众看到他们对电影的热爱,对职业的热爱,这是非常重要的核心。要回到电影本身,这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终点。

  当然,还是有很多优秀影片并非都能被国际电影片选片人发现或认可,除已具备成熟选片渠道的三大电影节以外,很多国际电影节并不知道如何快速找到优秀的国产影片。因此我在国内创建了电影中国(china-cinema.com)网站,这是一个将中国电影推广到全球电影节及发行商的网络平台,例如罗马、多伦多、东京等电影节和各大发行公司会使用这个平台,观看及挑选最新的华语电影。

  (新浪罗马电影节报道组 竹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