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记者 郭洋洋) 《红高粱》有两层皮,一半是快意恩仇,一半是全民抗日。 昨晚,由周迅、朱亚文、于荣光主演的电视剧《红高粱》正在北京、浙江、山东、上海卫视播出,随着剧情深入,该剧进入抗战阶段。
《法制晚报》记者专访该剧编剧赵冬苓、导演郑晓龙,揭示《红高粱》抗战阶段人物关系和主创的创作意图。
·对话· 编剧赵冬苓:用抗战戏展现人物身上另外一些东西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法晚):有人说小说《红高粱》里,前后故事情节分为快意恩仇和抗战,剧中抗战是怎么处理的?
赵冬苓(以下简称赵):从故事的表层看,确实是两层皮,但我觉得,莫言把抗战作为展现人物精气神的一部分来写,所以和前面的故事在精神气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在改编过程中尊重这点,抗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花这么大心血,塑造这么多人物,就是希望通过抗战展现人物身上另外的一些东西。
法晚:抗战在剧中占多大比例?
赵:大概三分之一,甚至更长。剧中,1937年“九一八事变”以后,虽然当时农村暂时还没有日军的痕迹,但大城市里的学生已经开始有各种抗战活动,张俊杰回青岛找灵儿时已经到处可以看到。
在高密,日军直接出场比较晚,剧里有一个代表日军的日本酒商已经出现。日军打进高密在49集以后。
法晚:剧中怎样完成抗战与前段过渡?
赵:日军要来,剧中有几条线索来表现当时的形势和各种人的反应,包括韩复榘(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要跑,朱豪三去济南留他;野村不断游说余占鳌和花脖子;中央军两个团长在剧里激起了很大的矛盾,等等。
法晚:剧中抗战部分重点展现的是什么?
赵:当外敌入侵时,所有人身上的民族精神被激发出来,团结一致,抵御外辱,每个人身上最美好的一面被呈现出来。剧里很多人物都为抗战死了,他们的死都很悲壮,包括九儿、朱豪三夫妇、罗汉、花脖子、恋儿等。
导演郑晓龙:受父亲真实经历启发 抗战戏要拍出残酷
法晚:你认为拍抗战戏什么最重要?
郑晓龙(以下简称郑):最重要的是“观念”问题,想要表达什么。我父亲当年抗战就在山东,那个时候打仗,鬼子的一个炮弹在他身后爆炸,弹片打中他的脑后,到现在脑袋后面还有一个大坑。当时这场战役《新华社》的报纸上都登了,我家人一度以为我父亲去世了。所以说,战争戏不是像现在很多电视剧里表现出来的那么容易,我觉得我们这些战争戏,一定要拍出真实感,拍出战争的惨烈和残酷。
法晚:剧里是怎样拍出残酷的?
郑:是细节的真实,如果细节不真实,大家就会对情节不相信,不相信就不会感动,就不会把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
比如说,《红高粱》里演员打的都是真枪,因为真打枪,演员的反应是一个样子,假打枪,演员的反应是另一个样子。
另外,我们拍的战争戏特技用得特别少,都是实拍的大量实景戏,很真实,包括炸点,炸起那个土能在镜头里很清楚地看到。
法晚:您之前拍战争戏并不多,怎样保证《红高粱》细节的真实?
郑:除了给我的团队提要求以外,也会尽量给他们提供条件,就是钱和时间。包括化妆、特技、炸点的布置,甚至包括演员跟鬼子拼刺刀、打仗的动作等等,必须得把时间和钱花到地方,他才能拍出这个效果来。本来应该拍一星期的戏,你非要让两天就拍完,那出来的效果就不好看。
·揭秘· 重场戏:大结局九儿死得悲壮
电影回放:余占鳌率酒坊兄弟们伏击日军,九儿给他们送饭时不幸被日军流弹击中,牺牲。
荧屏剧透:电视剧第60集,为掩护余占鳌、张俊杰所率抗日武装撤退,九儿用歌声把鬼子引进高粱地,当鬼子将她包围后,九儿点燃藏在高粱地里的大量“三十里红”酒,与敌人同归于尽。
编剧解读:与电影《红高粱》不同,剧里九儿是绝对主角,不能让她随便牺牲,所以设计出很仪式化、悲壮的死法。
导演解读:九儿往前走,鬼子跟着歌声慢慢追过去,中间隔着好多高粱,那种压迫感特别强烈,看画面时,观众也会感受到恐惧及九儿的勇敢。最后九儿什么都没有说,很凄惨的一笑,表达了很多的内容在里面。
本版文/记者 郭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