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快,担任聚焦三农新闻版块主编已经将近一年了。在这一年中,几乎没动笔,内心有着不少自责,当然似乎也有着些许宽慰,因为这一期期的新闻节目应当算是和同事们一起写在电视上的文章了吧。翻一翻过去的“文章”,也为了未来的“文章”写得更好,梳理是必须的。
一:热新闻才有热关注。
热点新闻事件的快拍快播成为斩获收视的一大利器。这也正体现了所谓“新闻”最大的生命力:短时间内,告诉你最想知道的事。聚焦三农的深度版块,是发展相对成熟的一个版块了,但相比于新闻版块来说,却有着操作时间长的客观现实,于是记者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新闻现场后,发回片段式的新闻,(陈述事实,记录记者所见所感,)后期进行整合编辑,组合以专家评点等各种形式,并且可以持续不断追踪,报道最新情况,这无疑成为最符合新闻节目规律、也最适合观众收视需求的一种操作模式。回顾既往的新闻节目,“台风天兔来袭”、“山西岩晋高速爆炸事故”、“湖南校车落水事故调查”等等,都采取了这样的前线与后期两个战场的作战策略,也都取得了较高的受众关注度。所以,从选题开始,热点新闻,永远是我们的囊中宝。诚然,我们拼不过新闻频道的直播,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三农视角的最快、最权威。
二:高大上,也得接地气。
“高大上”指的是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准和品质,既看能力,也得看态度。而“接地气”,我认为更多的是指新闻创作的视角。近一年来,聚焦三农新闻版块又多了不少“创新驱动力”,比如我们推出的“帮忙”版块,以及关注民生的小专题系列等。在这些设计中,我们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卖难,不只是发布一行信息而已,而是让农民利用新媒体普及的有利条件,用手机自拍视频传过来,让农民说说自己的焦急,有了买主后,还要跟踪反馈他们把农产品卖出去后的高兴。从去年年底的“柿子卖难”,到今年的“红葱卖难”、“荔枝卖难”等,观众反响非常热烈。“帮忙”,我们还给穿着拖鞋上体育课的孩子们募集运动鞋,还给患病的贫困农家的孩子募集善款,如刚刚播出的“为了生命的延续”等等。而在小专题系列中,我们推出了“谋生在黎明”系列节目等,这里没有直接的“帮忙”,而是关注了普通农民工的生活,没有隔阂、也没有褒贬,在平等的视角中,让观众更多了一份理解,也取得了较高的收视。接地气,意味着一种关怀,新闻不应当是冷冰冰的,要有温度。
三:有趣,是一种能力。
这句话在这里是针对其中一种类型的新闻的尝试,即:趣味新闻。媒体永远不怀疑自身娱乐功能的重要性,因为这就是观众看电视的需求之一:寻求放松。新闻节目非娱乐节目,但是绝对不排斥给大家带来有乐趣的新闻。这也是近一年来,聚焦三农新闻尝试的其中一个选项,从最先的图片“三农趣闻连连看”,到后来的网络视频编辑,如“咱们农民有绝活”等等,作为周末编排,也赢得了不错的收视。其实农村的、农民工的新鲜事有很多,可待挖掘的牛人牛事、家长里短还有不少。这类新闻并非聚焦三农的主流,但能做出乐子来,就是栏目的一项资源。
四:形式,也属王道。
内容为王,体现了大家对内容的重视,但王道里面,绝对缺少不了形式。因为在现今电视技术、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表现手段一不小心就老套了,“传统”二字在技术范畴往往意味着落伍。唯一的办法就是及时创新,哪怕,及时跟进。除了栏目整体包装的更新之外,今年三月份开始,聚焦三农启用了新演播室,大屏幕、多景别、多机位,让演播室表现力提档升级。作为主持人的我,有了现场调度的感觉,互动性更强。(并且,我认为今后还有巨大的空间能把演播室更好的利用起来,比如与屏幕互动、引进专家连线、实现在线包装、准直播连线记者等等。)除此之外,今年夏季麦收特别节目中,我们首次尝试了运用虚拟前景技术在演播室录制“三夏大数据”,这也是农业节目的首创。从前期数据的汇总分析,到中期虚拟前景各项特效的制作,到后期主持人在演播室中对着空气的“调度”,尽管摸索的路很艰辛,但呈现出的效果令人欣喜。在虚拟前景中的演播室,又是一种新的视觉享受。因为是纯数据分析,所以播出前,我们还担心收视率的问题,但播出后证明,多期虚拟前景的三夏大数据,都获得了很好的收视率。这说明,形式的创新改变是博得观众眼球的重要一环,决不能让形式成为弱于内容的短板。
以上是当下的思考,没有记录的还有很多,未来等待记录的有更多。在北大上课,老师说,“现在是正在发生的未来”,听着让人有种满是希望的感觉,真好。如何拥有更好的未来,在于如何创造更好的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