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业界公认的以知性,优雅风格见长的主持人,刘范美在众多节目和大型活动上的亮眼表现,也让其媒体关注度不断攀升。近日,专业时尚影视杂志《艺乐》邀请刘范美成为其“特别关注”人物,杂志记者在大型晚会现场对刘范美进行了独家专访,在展现她舞台工作状态的同时,也分享了这位优雅主播对职业角色与众不同的理解和执著。
《舞台中央,执著如初》
初次见她,在晚会后台。单肩礼服,选了最简约的黑色;配饰,仅两套。在一贯争奇斗艳花红柳绿的舞台周围,这个形象,说实话,素雅了些。一如她当天的盘发,足够精致,却不带丝毫繁复。不同国家的工作人员穿梭往来,她频频打着招呼,不显热络,但足够礼貌。更多时间里她翻着台本,一脸认真地跟身旁人讨论……
采访还没开始,却让记者相信,眼前的她,主持人刘范美,和别人印象中的她一样,简单直接,严谨优雅。
很多观众最初在荧屏上见到刘范美,是她在央视精英访谈《选择》栏目中任嘉宾主持。当时就读北京大学本科四年级的她,婴儿肥的巴掌脸,书卷气的披肩长发,流利的英文,青涩形象掩不住言谈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知性大气。此后,北京台人文谈话节目《秘境观察》,青海卫视青年节目《青春纪事》,央视数字《青年学苑》,刘范美参与的大多仍是颇具文化气息的访谈。专业人士自然知道,访谈是最难做的节目类型,对年轻主播而言,挑战更大。刘范美也坦言那时的主持很磨练人,甚至自我怀疑,但也正因那些节目的文化含量才让自己更理解严谨专业的重要性。而今,刘范美以一种超乎想象的速度成为业内最炙手可热的双语主持人,严谨勤奋塑造出的知性能量和职业态度更把她引领到许多国际性大型活动的舞台中央。与她合作过的一个活动主办机构高层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她的知性风格和我们的活动匹配得几乎堪称完美。虽然,有时她的严谨勤奋会让你以为她是搞学术的!”
相比在央视的第一次“电视主持”,刘范美对自己第一次“舞台主持”似乎更有情结。她读大二时,中央芭蕾舞团在北京大学的一场大型演出,让刘范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舞台主持。“我本来就非常迷恋芭蕾的优雅,能从主持一台芭蕾晚会开始自己的舞台经历,我真的心怀感恩!”看到如今活跃在晚会舞台上的刘范美,我们也会感念,悠扬的音乐,轻盈的舞步,诗意的布景,这样的意境真的会让每个坚定逐梦其间的人把优雅从容内化成自己的舞台风度。
不过,当记者问及对职业角色的理解时,眼前的刘范美却从诗情画意的回忆中迅速脱离,反以office lady的理性状态告诉你,“我是大众传播工作者”。即使主持歌舞升平的大型晚会,她也不想插科打诨,煽动热闹,而是从知识基础和传播需要出发挖掘晚会的内涵意义。不是“明星”的镜头感,也不是“艺人”的逢迎感,反倒是“职业人士”的专业感流露其中。
“双语主持人,听上去看上去都很国际范儿啊”,翻看刘范美在迪拜,香港等地的舞台上的留影,记者如此感叹。但她显然不认同:“‘范儿’是别人看到的,‘压力’却是自己承担的”。相较于同行,双语主播们要面对一个更加国际化的传播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探索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基础知识,人文思想,艺术风格,又要思考如何结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加以表达。
采访结束时,刘范美提及转天的工作就是一个国际论坛的庆祝晚会。夜色里,我们匆匆道别,能看到她脸上的笑意,也能注意到她手上厚厚一叠稿子已满是她的补充和修改笔迹。
《艺乐》:舞台对你意味什么?
刘范美:舞台,既是巨大自我压力的来源,也是让我保持生活温度感受温暖的地方。行业竞争很激烈残酷,只有不断努力,而舞台上任何一点成长和成绩又总能带给你温暖欣喜。
《艺乐》:以前你较多主持访谈节目,现在更多在大型活动和晚会上看到你,你在这类节目里最想突出什么特质?
刘范美:理性思辨能力。传统观念里,大型活动和文艺节目就是要歌舞升平,激情欢腾,但我觉得任何节目都具备理性思考的价值点,只要你探索到合适的方式,那文艺节目同样能依托不同的艺术形式去传递有价值的思辨,观众也一定可以接受。
《艺乐》:北大英文系本科,北大艺术硕士,你的教育背景都不是所谓的科班,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范美:我非常享受这种非科班背景。特别是北大英文系,不重技巧,而崇尚人文思想。它给了我更宽广的视野,更自由的空间,鼓励我在单纯技术层面之外探寻更具价值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思想。
《艺乐》:看你的朋友圈,没有一张闲暇自拍,也没什么娱乐内容,却大都是对专业的思考,不觉得乏味吗?
刘范美:歌唱家每天练声,舞者每天练功,我觉得主持人保持状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保持专注和思考。另外,在自媒体时代,一个人“写什么”比他“吃什么,穿什么,说什么”更有意思,我愿意在这方面多花点时间。
《艺乐》:对你舞台梦影响最大的是谁?
刘范美:邓丽君!她在我心里代表着“女性最杰出的舞台风度”。
《艺乐》:女主持的舞台形象和衣着风格常备受关注,你喜欢怎样的?
刘范美:简洁,优雅,大气。(图文:杂志《艺乐》)
本文系厂商稿,女物网只负责提供传播,内容问题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