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漫相机、疯狂猜图、Flappy Bird、脸萌、围住神经猫……依靠微信的病毒式社会化传播,这些一夜爆红的APP(应用程序)在过去一年里骤然多了起来。想必许多人即使没有使用过这些APP,但或多或少听过它们的名气,而它们也由于一夜爆红,迅速成为风投人士眼中的明星项目。
然而,这些一夜成名的APP似乎都没有摆脱“火一把就死”的魔咒,其投资价值也引起了广泛争议,一方面,这类APP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人气,潜力无限,另一方面,其产品的可持续性和商业化前景依然堪忧。
进入2015年,可以预见还有更多这类爆款APP出现,甚至可能形成一种常态,那么,这类项目对风投是否有吸引力?他们怎样看待这类项目?
观点一,无法太功利。对于很多风投机构来说,移动互联网浪潮来得有些突然,其发展速度也过于迅猛,以至于多数投资机构还在摸索TMT(科技、媒体和通讯)行业的投资方法。但有一点他们已经形成共识,那就是无法太功利。从2014年的各项投资统计数据来看,移动互联网已成为最热门的投资行业,但其实移动互联网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多数项目都处于天使或者早期阶段,许多风投都表示,投资移动互联网行业无法太功利。第一,项目太早期就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也意味着项目经不起折腾,最后能不能成功,牵扯的因素太多,包括市场的、管理的、团队的,甚至有很多运气成分,所以不能把过去投中后期的一套标准套在投资移动互联网项目上。有很多风投就表示,商业化是投资这类项目第二个阶段才考虑的事情,第一个阶段不会做要求,因为这类移动互联网项目在没有一定数据积累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实现商业化的。此外,很多商业化的元素很难一开始就完全规划出来,包括产品分类和推出去后受众的欢迎程度,一开始会有计划,但市场的反馈不一定跟着计划走。第二,移动互联网项目包含更多创新、时尚、潮流的元素,按照60后、70后的思维很难理解,所以投资移动互联网需要一种新的、发散性的思维去看待,不能太局限。所以,风投们认为投资这类移动互联网项目,一开始无法太功利。
观点二,战略储备。诚如上述分析,移动互联网的投资无法太功利,短期也看不到商业化前景,但不能不投。浙商创投合伙人江波这样表述他们投资移动互联网的思路:“对风投来说,一定要做这种布局,不然未来在市场上可能会被其他机构拉得很远,因为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见移动互联网行业是未来最有可能跑出黑马的行业,相对的,传统项目我们几乎已经不看了。”
从去年各大风投机构的投资规划来看,不难发现几乎所有老牌风险投资机构已把TMT列为当下必须争夺的战略高地。对于很多风投机构来说,投资移动互联网行业是一种长远的战略布局。
观点三,估值个性化。由于移动互联网项目多数具有早期性、创新性的特点,所以很难用一种量化的指标去计算它的价值,因为当时评价这些项目所谓的好或者不好,更多有可能都是阶段性的。而且不同机构有不同的投资风格,有的机构看创始人,有的机构看项目的创新性,这些都构成影响估值的重要因素。有的风投机构更喜欢团队里都是85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认为这样的团队更有活力和创新能力;有的机构更看重团队成员过去的从业经历,他们认为如果团队成员富有经验,这个团队更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爆款APP产品的可持续性问题已经引起了投资人的普遍关注。由于这类项目大多难有持续发展,所以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团队后续的创造力成为评估一个新兴移动互联网公司关键的指标,因为某个团队可能推出了一个爆款,但产品都有衰退周期,如果他们没有后续一些新的想法,最后难以避免“火一把就死”的结局。
观点四,并购退出多。目前风投机构大举向移动互联网行业进军,各种类型的项目都投,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这类单个项目体量一般比较小,不排除个别优质项目脱颖而出实现IPO,大多数项目实现退出还是通过并购渠道,比如卖给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就是不错的选择。
综上所述,对于风投们来说,当前投资移动互联网项目更多是一种战略布局,并非爆款的APP就一定会获得资本的青睐,其团队持续的创造能力才是关键。而投资人士也看得很清楚,并购才是这类项目最主要的出路,当然,前提是把项目做好,这才是所有投资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