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些应景之作、快餐文章

2015/1/24 10:40:25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放眼散文界,比比皆是短、平、快的文字,让散文失去了她固有的魅力。这种应景散文、快餐文章的泛滥,不仅表现于文本的批量制作,更体现在作者的情感泡沫上。我认为,这种说法对于改变当下散文写作的现状是非常有用的。

  华夏 放眼散文界,比比皆是短、平、快的文字,让散文失去了她固有的魅力。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下一些报纸副刊刊发的散文得到印证。比如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怀旧忆旧题材一拥而上,泛滥成灾;移步换景、面面俱到的游记,像导游词、旅游广告,缺乏主观精神的积极介入、深度介入,没有深层次的生活感悟、生命感悟;节日性、季节性题材的散文应时而动,如清明、端午、中秋,春夏秋冬四季转换。

  这种应景散文、快餐文章的泛滥,不仅表现于文本的批量制作,更体现在作者的情感泡沫上。很多写作者热衷于兜售小情调和小感慨,迷恋于精神作秀,抑或以道德法官自居。除了一己的悲欢,我们从中很难看到更为宽广的情怀,看不到对社会现实有力量的介入和穿越。而且,这类散文还有一个共通的特点——作者经验老到,操作驾轻就熟,语言表述华美,结构尽善尽美,在写作手法上形成固定格式,起笔、眼见(镜像)、资料、古诗句点缀、结尾,形成固定流程,初看无可挑剔,细看既无新意,也缺乏深度。

  有人把当前散文存在的种种问题总结为“四多四少”。一是书斋文字多,体验性书写少;二是宏大叙事多,个体生命感悟少;三是琐絮滥情多,超越事物现象的精神深度创作少;四是写泛泛生活的多,有深刻思想性的少。我认为这样的概括是客观准确的。散文不是形式,散文是有生命的,她的鲜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思想。如前所述,什么季节写什么,什么节日写什么,这样难度不大,毫无新意,篇幅短小的写作,对于那些专为稻粱谋的写手们而言,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一个晚上可以炮制好几篇。试想,如此轻松的写作,抽空了思想的叙事或抒情文字,能不沦为表面化的制作吗?

  我们说,文学创作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能进入文学史的作品,都是那些在内容和形式上,皆有公认的新创造、新开拓的文学家及其作品。散文创作当然也不例外。创新,要求写作者努力规避常规题材、常规立意的写作弊病。

  但这并不是说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怀旧、忆旧的散文题材就不能写了,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体,人间万象、宇宙万物、各色人等、宏观微观均可涉及,但必须出新,必须有立意的突破,深度的挖掘。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相比,当前散文创作却显得过于单调和浅表。那么,如何才能在老题材上翻出新意、写出深度来呢?我觉得有两个方面最为重要:

  一是题材上的创新。散文写作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一种语言,只要有思想,散文便有了灵魂,也绝非要一味地追求真实性。恰恰相反,虚构进入散文,使得一些散文看起来像小说,但它直抵事物的本质,力量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另一个是技术与词语的创新。作家们的创作包含他们本身的地域、内心、知识、情趣、喜好、道德审美、人文精神等等因素。正是这些技术与词语的创新,让我们看到细致、绵密、张弛有度、汪洋恣肆的文字背后作家对环境、生活、内心、精神的反省。换句话说,技术与词语的创新可以让散文写作更有力地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一位作家谈到,好的散文起码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品质:一个是大的人文情怀,二是宏阔的现实和精神背景,第三就是应当有的独立的品质,从语言到题材,从意旨到方式方法。我认为,这种说法对于改变当下散文写作的现状是非常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