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
“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
十年前,用柴静自己的话来说,她那时候还只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头,却在刚踏进央视大门的时候坚定地说出了这句话。
十年后,她已是央视出了名的记者和主持人。然而,那句话却始终是她在职业生涯里坚守的信念。她关注新闻里的人,那些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性别,拥有不同生活的人。
在《看见》这本书里,没有记录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有的是那些她在工作里遇到的一次又一次敲打着人心的平凡人的故事。
新疆地震,她去现场用皮肤感觉新闻,村支书说出自己失去五个家人的经历,她心里抽动,采访时问不出下一句;让人谈之色变的非典时期,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在消毒措施并不完备的情况下,一次次地靠近病房——那时候相当于宣判死亡的地方,为的是做出真实准确的报道;五个小学生连续用服毒的方式自杀,尽管饱受争议,但她依然为获救的当事人抹去本不该出现在童年的太过沉痛的眼泪,采访未果,她第一次用无解的方式作为节目的结尾,双城的创伤依然是一个谜;在这样一个国度和那样的年代,被社会当作耻辱的同性恋者的故事被搬上央视的荧屏,没有所谓的肮脏和耻辱,她觉得他们应该获得平等和自由;她采访十几个杀夫女犯,从面对面的采访中感受触目全惊心的家庭暴力,惨剧的背后是对人性的拷问和对法律制度空缺的深思。
这就是不同的人生,复杂的社会。而柴静所做的,是努力还原这个现实的社会。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边缘性的、尖锐的、极具争议的,敢于零距离地接触大悲的事实,给所有人最直接的真相,这是一个优秀新闻人的素养,是她的正义感,还有令人惊叹的职业精神。“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都被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而在柴静的眼中,“关注新闻当中的人”是她最想做的,也是最应该做的。从一个人的故事看到整个社会的现实,从每一个角度去看这个世界,无需任何对丑陋的遮掩,也无需过多对美丽的夸赞,到那时候,也许会发现这个世界不是幻想中的象牙塔,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为展现一个清晰的世界而努力。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