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版综艺节目创造惊人票房 却遭冯小刚导演炮轰

2015/2/6 16:50:24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提要] 冯小刚的说法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之后,引起了许多讨论,跑男电影版的制片人李亚平给中国之声发来了文字回应。无论如何,综艺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大卖,归根结底还是观众需求造就了这样不走寻常路的神话。

  [提要] 冯小刚的说法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之后,引起了许多讨论,跑男电影版的制片人李亚平给中国之声发来了文字回应。无论如何,综艺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大卖,归根结底还是观众需求造就了这样不走寻常路的神话。

  央广网北京2月7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电影《奔跑吧!兄弟》上映一周,这部脱胎于电视综艺节目的银幕“大电影”已经收揽了超过3亿票房,但与此同时,它在豆瓣网满分10分的电影评分体系中,目前只有3分左右,距离“及格”还差了很远。

  最近一两年,随着《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电视真人秀节目走红,有不少综艺节目趁热打铁,把综艺真人秀搬上了电影大银幕。相比传统电影,这类电影投入小、制作周期短,有相当一部分虽然口碑不佳,票房收入却让不少电影从业者难以望其项背。

  高票房的背后,是综艺节目延续人气、趁热打铁,制片方的生意算盘可以说十分精明。不过,这种小成本、快制作、跨界敛票房的现象,却在电影圈内受到质疑。近日,著名导演冯小刚公开断言,综艺电影的火爆“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日前,冯小刚在影视选秀类节目《我看你有戏》的录制现场,点评一位参赛选手的表现时,对综艺电影的火爆做了这样的批评。

  在点评当中,冯小刚说道,最近总有五六天拍摄完成的电影能够获得超高的票房,这让他感觉非常奇怪,这会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

  冯小刚的说法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之后,引起了许多讨论,跑男电影版的制片人李亚平给中国之声发来了文字回应。

  他说,大家都关注新事物,是好事。作为制片人,我会听取所有批评和建设性意见。我也建议大家继续关注跑男的票房,以及研究观众心理。无论是故事片还是综艺改编,观众消费心理都有共通的部分。那些规律值得研究。最新数据显示,爸爸2势头也很好。等春节档过后,大家可以比对从贺岁挡到春节档的几十部影片,研究票房和形态背后的规律性东西。这对国产电影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浏览各方评论,许多影迷都支持冯小刚的观点,认为电影人应该更负责任。而另外一些人,则是和李亚平说法类似,他们认为票房反应观众需求,存在即合理,票房就是电影命脉。编剧史航坚定地站在冯小刚一边,他认为综艺电影虽然可以票房大卖,但实际上却是电影圈某些人一种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

  史航:有很多人说你冯小刚也拍过很捞钱的片子,我觉得冯小刚的电影有我非常喜欢的《1942》这样的,也有我很不喜欢的《私人定制》这样的,但是拍不好的电影,和不好好拍电影是两回事情。如果把综艺节目直接变成电影,捞这种快钱,这种竭泽而渔的方式是非常危险的。一码归一码,电视的给电视,电影的归电影,你必须要注重电影市场的正常生态环境。当然,没有人要拦观众,我们拦的是创作者。看客是每个人自律的事情,但是你要在这直播跳楼,那你这直播者的心态是可诛的。

  放眼海外,综艺节目更加红火发达的韩国和美国,确实都没有把综艺节目简单翻拍成电影的例子。对于中国综艺电影的票房火爆,有美国媒体认为:也许只有在中国,大量的电视观众愿意为这些节目的电影版买单。但是如果在美国市场,这些电影最终的结果就是贻笑大方。而中国之声特约韩国记者南黎明也介绍说,在韩国,根本没有人会尝试拍摄类似的综艺电影。

  南黎明:韩国影业制作人士更知道韩国人的泪点和笑点,用韩国人比较熟悉的素材,上座率都创造了历史记录,因此用综艺节目拍成电影,按照目前韩国的情况来看,没有多大意义,综艺节目放在电影院里,离观众的生活距离就远了点,很难刺激到影迷们去消费。

  不过无论如何,综艺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大卖,归根结底还是观众需求造就了这样不走寻常路的神话。然而在史航看来,虽然“看客”不应该被苛责,但行业规律和市场规律总会发挥作用,电影行业总会天然的贴近观影者需求,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影院里,可能就不再会出现有深度有思想的严肃电影

  史航:我喜欢的电影,《黄金时代》《1942》《一代宗师》《一步之遥》《归来》,这些票房都一般,但是综艺电影票房很好,这说明电影观众是可以充分用脚来投票,用买票来表决的,这是第一点。那第二点:今天观众报复电影,明天电影报复观众。这就是市场规律。今天你觉得这电影很沉闷,你弄的大情怀我不喜欢,OK你可以不看,观众可以惩罚电影。你玩高深的我就不看,门槛高我就不看,哪怕这门槛是你想象的门槛。今天观众报复电影,那明天大家都去拍《奔跑吧!兄弟》,你发现你去电影院跟你在自己家看电视没什么区别的时候,那就是电影报复观众的时候了,希望那时候每个观众不要感到意外就可以。

  部分综艺电影的大卖,究竟是观众“用脚投票”还是制片方“竭泽而渔”,各方观点其实并不一致。至于今后中国电影会不会像业内人士预言的那样“报复观众”,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事实上,电影口碑和票房不成正比的现象早已存在,也并不仅限于中国。为此,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世界各国的电影人也在不断地努力和反思。在未来,如何促进电影行业良性发展,让观众看到更多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优质电影,或许还需要电影行业内外付出更多的思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