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波:家书讲述中国式温情

2015/2/11 18:20:18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那么这次来山东卫视春晚,您的《一封家书》恰好符合咱们“家书”的主题。山东商报:您去年出了一张新专辑《岁月》,里面好像也有很多怀旧的东西,比如说《迁户口》、《姐姐》、《火车站》、《老伴儿》等等。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我现在广州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20年前,李春波的一首《一封家书》,红遍了整个大江南北。而这也让他成为了一个时代符号。在今年情人节晚上9点10分开始的山东卫视的春晚上,李春波也将再次登台,献唱《一封家书》。借彩排之际,本报记者对李春波进行了一次访谈,请他谈谈家书背后的故事。

  《一封家书》是对文化的回顾

  1994年,李春波的《一封家书》销量破百万,而这还没有算上那个时代疯狂盗版的数量。尽管该曲曾一度引发争议,但是大多数人对于这首歌,都选择了认同。

  山东商报:其实作为中国乐坛的一个时代性符号,您的《小芳》和《一封家书》 是知名度最高的。那么如果让您选择,您更喜欢哪一首?

  李春波:两首歌我都喜欢。当然,最先推出的是《小芳》,所以《小芳》的知名度似乎要比《一封家书》高一些。其实这两首歌都是在表达一种中国式的感情,《小芳》 表达的更多的是中国式爱情,而家书表达的是中国式的亲情。

  其实说起感情,就是爱情、亲情和友情。在那个时代,人们表达自己的感情情绪,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开放。我还记得当时《一封家书》出来以后,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甚至有人说“一封信也可以成歌?太奇怪了”,不过大多数人都是很认可这首歌的,它表达了当时人们一种朴素的情感。我还记得当时《小芳》发行的时候,第一批是出了3000盒磁带,然后很快追加到了100万。而《一封家书》的首次发行,就达到了60万盒。可见这首歌还是很受大众欢迎的。

  山东商报:好像您创作的歌曲,大多是这样的,以知青时代为代表。

  李春波:我家里有好几个知青,我受他们影响挺多的。那一代人没有权没有势,先后经历了下乡、下海、下岗。在上山下乡的特殊生存环境里,造就了他们独立的生存意识。上世纪90年代初,我的音乐作品几乎都是对当时文化的一种回顾。

  代写家书促成《一封家书》

  李春波的哥哥和姐姐,都曾是上山下乡的知青,也正因为如此,李春波似乎对于知青岁月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而在知青年代,家书,是维系家庭的一条重要纽带。

  山东商报:那么您什么时候开始写家书的?

  李春波:那比较早了。刚才我说过,我家里出了好几个知青,像我的哥哥姐姐,就是知青。当时我年纪小,还在上学,那时候哥哥姐姐经常给家里写信,我放学一回家,爸妈就会让我给哥哥姐姐写回信。所以你听《一封家书》的内容,都是当时我的哥哥姐姐写信和我代写回信时常用的格式。

  山东商报:所以您想到了写《一封家书》。

  李春波:是的。1993年,当时我是在广州那边,生活很苦,后来有一天我给父母写信,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哭了一场,然后就想,我能不能把家书写成歌曲呢?于是就创作了《一封家书》。

  山东商报:当时这首歌有没有给其他人唱过?

  李春波:我当时是在广州的中山大学做过歌曲试唱。可以说那里是我的一个试唱基地,当年《小芳》也是先在那里唱的,反响很好。后来《一封家书》写完之后,又在那里试唱,效果更好,我记得很深的是,当时恰好很多北方的学生在中山大学读书,来听试唱的人里也有很多北方人,这种带有北方口语化的歌曲很受他们欢迎,因为他们都觉得很亲切。

  独特的时代造就“家书情结”

  1990年代,是一个全民经商下海的时代,而位于中国南部的广东,更是聚集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一封家书》恰恰道出了他们的思乡之情。

  山东商报:您觉得当年,为什么《一封家书》能够如此的火爆和吸引大众?这种火爆背后的文化背景,您能否聊聊?

  李春波:当时的一个时代背景是南下下海经商,很多人背井离乡去广东,去深圳,因为那时候改革开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都会思念家乡。而且那个时代比较特殊,通讯工具不是很发达,虽然有电话和BP机,但是毕竟没有普及。人们跟家里联系,主要还是写信。南下务工人员多了,很容易就会接受《一封家书》带来的那种温情。

  山东商报:我们来做个假设,如果说您的《一封家书》是去年发行的,那么您觉得它还会火吗?

  李春波:如果放到2014年,也许不会有家书,我会选择另一种方式,比如说网络,电邮之类的。毕竟现在家书已经成了一种记忆。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保留了写家书的习惯,或者说有一种家书情结。

  现在,好像用纸笔写字的人也不多了。说到这里我倒是觉得,其实书写是一种传统文化,是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书写习惯应该保留下来。因为它代表的是一种记忆。比如说有时候我们同学聚会,还会拿出以前毕业时的留言本儿之类的东西,大家一起看,一起回忆,感觉是很温馨的。

  山东商报:那么这次来山东卫视春晚,您的《一封家书》恰好符合咱们“家书”的主题。

  李春波:对。我也希望可以通过这台春晚,重新唤醒大众对于家书的认识,让亲情回归。毕竟这首歌的力量,是可以直达人们记忆深处的。

  山东商报:您的作品给人一种“怀旧”的感觉,您是一个怀旧的人吗?

  李春波:怎么说呢?我觉得其他都不重要,只要自己喜欢就好,表达出真情实感,就一定会找到共鸣。我的怀旧,其实是大部分人经历的真实情感,不忘本,也不去通过幻想,就是老老实实讲述我们身边发生过的故事,我觉得挺好。

  山东商报:您去年出了一张新专辑《岁月》,里面好像也有很多怀旧的东西,比如说《迁户口》、《姐姐》、《火车站》、《老伴儿》等等。

  李春波:其实这也是一种怀旧的情绪。专辑里很多歌曲其实就是大家身边耳熟能详的东西,比如说春运去火车站买票; 比如说大家有时候需要迁户口,要跑很多趟;陪自己变老的爱人;自己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我觉得其实这些东西跟家书一样,都在逐渐的消失,或者说已经消失了,所以我觉得我们需要记住它们,就像记住家书一样,因为它们都是带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的东西。

  那些名人写过的家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仕宦者,多将钱物上其父母,父母但知喜悦,竟不问此物从何而来。必是禄俸馀资,诚亦善事;如其非理所得,此与盗贼何别——崔涣祖母·《诫子》忠勤以事君,清约以临己。吾终之后,所葬,时服单椟,足申孝心,刍灵明器,一无用也——北魏·源贺·《遗令诸子》

  人一辈子都在g.c——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g.c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傅雷家书》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张之洞·《诫子书》

  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曾国藩家书》

  只有抛弃每一根拐杖、破釜沉舟,依靠自己,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自立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自立也是力量的源泉——居里夫人·《致女儿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