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约花影不约人:刘伟见古体诗选》出版座谈会举行

2015/4/1 5:26:57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但约花影不约人:刘伟见古体诗选》出版座谈会3月26日在北京社会科学院举行。刘伟见教授现任北京社会科学院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所国学研究室主任,教授。

  《但约花影不约人:刘伟见古体诗选》出版座谈会现场

  新浪读书讯 《但约花影不约人:刘伟见古体诗选》出版座谈会3月26日在北京社会科学院举行。座谈会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由著名传媒人、艾美奖获得者高光勃先生主持。北京市社科院院长谭维克,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诗人班清河、鲁迅文学院原副院长、评论家王彬、《中华诗词》副主编、诗人刘庆霖等文化界嘉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新浪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共计30多人出席。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院副院长周兴俊,发来贺信与贺诗表示祝贺。

  刘伟见教授现任北京社会科学院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所国学研究室主任,教授。管理学博士。曾任中国致公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国学杂志《品学》总编辑,欧洲高管教育学院(欧洲十大商学院之一)访问教授。是全国新闻出版行业第三批领军人物。三十集电视连续剧《王阳明传奇》学术总顾问。出版有《论语抉微》等学术著作多部,发表论文及文章近百篇,多篇被《新华文摘》转载。在《媒体》开设有国学专栏《伟见论语课》。

  诗集收入刘伟见教授历年所写的古体诗300余首。以近三五年创作的古体诗为主体,兼收词赋十五首。诗集装帧设计典雅,以线装书形式出版。按氤氲、隐逸、情愫、黙识、咏史、山水、趣理、故乡、不穷、三月、词章分为十一辑,水墨画家丁未为每辑配画共计20余幅。

  “自古诗人密意,很少自诂。”,而在刘教授的这本诗集里,用典雅简约的语言自为笺注。如“洒落谁家庭院月——自可作无限遐思。月访谁,为谁落,谁家庭院一片月,谁在庭院外面观,诗家一片锦心,人间几许痴月。”(节选自《散步夜吟 七绝》)每一首诗的自我解析有助于读者对诗的品鉴。

  《中华诗词》副主编,诗人刘庆霖认为“诗的本质特色就是美,美到极致就可以闻到它的芳香。伟见的诗做到了这一点。读伟见的诗,感触有三:一是他把心寄放在诗词之中。二是他让别人的心在他的诗里激动。三是他让诗词的心自己跳动起来。”同时刘庆霖认为“伟见诗里有五种味道:花一样的芬香;草原夜晚虫声的静味;陈年老酒的味道;轻音乐的味道;阳光的味道”。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所杨重光认为“作古体诗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在伟见的古体诗中,很多用典都化于无形,使读者读而不觉其难,诵而能知其意,品而能觉其妙。这些都是平时读书与写作的功夫下得深才能如此。”杨所长赋诗一首表达他的心意。“师生廿载醇厚情,我今二毛君正兴。犹记当年惊手笔,已然化作老成吟。”

  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诗人班清河认为,“伟见的诗里能品出他读百家文章,揽四时风月的情怀,既关注现实,又情志高雅。其国学素养深厚,人文襟怀开阔。其诗上到天下民生,小到日常细微,都显现出伟见先生有品质的忧愁,高洁的孤独。”

  鲁迅文学院原副院长、评论家王彬认为“伟见的诗词能在生活的细微处发掘诗意。读伟见的诗心里能静下来。我认为他的诗里有宋诗的风骨,宋诗其实需要重新认知,如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离日常现实,于日用生机黯然。伟见的诗可以写洗碗,可以写女儿的一件小事。读来很生活很有美感。”

  《诗刊》子曰诗社秘书长江岚认为“伟见先生十四五岁就能写出七古、五古,可谓志大才高,出手不凡。其诗用语既有 “坐对群楼似万山” 的雄浑;也有“细水珠帘挂古崖”的精工,还有“大块深流孤月挂天心”的沉雄,诗集通篇读完,余兴未尽。真可谓赤子情怀,圣贤襟抱。”

  书法家,诗人黄君认为“伟见的诗首先是才子之诗,他能见微之妙,体宏用精。如写雪的七古,他认为北京有雪,北京的古意才来了,所谓“故都已然不古意,雪骤又复起古风”颇契我心。伟见之诗也是学人之诗。伟见读书之多让我钦仰。从其诗的胸怀、见地、情怀而言,我们能看出伟见诗词的独得之妙。我想写写“从刘伟见看当代诗人的出路”,对伟见的诗我想说,大成之日,翘首可盼。”

  为诗集作了20多幅画的水墨画家丁未认为伟见先生很早就担任出版社社长,他的转型本身就是一种值得钦仰的有个性的选择。伟见先生的国学教育与自己创作皆有佳绩,其转型之后的文化创造值得期待。

  诗集的出版方线装书局副总经理任梦强认为“伟见同志对每一首诗都作了自我笺注。这在古体诗歌的出版来说是一种新的探索。即诗人自己对自己的诗进行背景介绍和作品品读。诗美,解读也美。可以说是对创作的一种有益补充。

  为诗集作跋的曾华灿先生称刘教授的诗为“诗家新语”。“读伟见的诗,体悟出这流淌在诗家新语中的心智与心志,分外情思浓重,有着更高更妙的意味,给我启迪,令我感动。”曾华灿先生的代表,中国文联出版社编审皮远乡女士说那日植物园观花,想起伟见先生的“但约花影不约人”,没想到没两天这本诗集就出来了。

  刘伟见教授的国学弟子代表,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严真友认为“先生平时给我们开国学课,内容丰富,即精彩又精辟。往往对古人的诗词旁征博引,当时觉得老师的记忆力很好。今天读到先生的诗集,才知功夫深处有来源。可见要作好诗,先要有一肚子的古人的好诗。”

  媒体代表,中华读书报总编辑王炜先生认为,“伟见先生的诗很有才气,很有味道,我常在微信上读到他的诗。他写的好诗很多,意境所出,新韵不拘。”

  北京社科院院长谭维克认为,“古体诗词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支撑。伟见的三百多首诗词,丰富多彩,一方面充分显现出他深厚的国学素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的境界与品位。伟见虽然年龄不大,但经历丰富,读他的诗“见诗也见人”。可谓:出可为官,退可为民,上忧天下,下修身心,昂扬向上,守正出新。见人见诗,有格有品。”

  刘伟见教授说,“诗集是给自己的不惑之年的一份礼物,蕴含着人生探索的心灵往史。也是自己安放日常的一种文化自处方式。所以在最后改定诗集付梓前夕有感而吟: “繁华表证京华日,未除此意多孤廖。四十前去诗成册,多笑桃花见远霄。”他说“想通过诗集的出版探索一种现代诗教的可能。”通过对自己女儿以及其他孩子的诗词教育与实践为例,刘伟见教授探讨了国学教育中的诗词教育对于当下社会的积极意义。

  时值阳春,众多诗家落座论诗,正如刘伟见教授的一首诗所吟:“读书闻鸟声,窗外已繁春。一念入花树,天机顿满门。”

  (责编:z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