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旅行家马可波罗究竟有没有到过中国?(1)

2015/5/7 6:49:09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马可·波罗记述了著名的长芦盐场的制盐技术,这可与《熬波图》等记载相印证。在讨论元代的纸币、贝币和盐的流通时,都专设一节对马可·波罗的记述与中文资料进行比较。马可·波罗记述了著名的长芦盐场的制盐技术,这可与《熬波图》等记载相印证。

  马可·波罗(资料图)

  作为中世纪久负盛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长期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对马可·波罗来华真实性、行程路线等重要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1995年,英国学者吴芳思(Frances Wood)出版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Did Marco Polo Go To China),集此前怀疑与否定论者之大成,在学术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有趣的是,大约十年之后,德国学者沃格尔(又名“博汉思”,Hans Ulrich Vogel)出版了新作《马可·波罗在中国--来自货币、食盐和税收方面的新证据》(Marco Polo Was in China: New Evidence from Currencies, Salts and Revenues),与前书正遥相对应。

  在导言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全书的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探讨了马可·波罗记述的元代纸币的状况。第三章介绍了云南和东南亚地区贝币的流通,马可·波罗对当地习俗的描述准确而独特。书中用第四、五、六这三个章节探讨了《马可·波罗行纪》中食盐在元代的管理、生产、运输、消费和使用的情况。第七章介绍了马可·波罗对元帝国行政地理结构的准确描述。第八章总结。结合各类事实,作者自信地表示: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

  书名中的货币、食盐和税收,正是元代经济领域的三个重要元素。作者从经济角度入手,对马可·波罗来华的真实性提出全新的见解。这种研究角度的选取颇具匠心,显示了很强的问题意识。这提醒我们或许应该回归到马可·波罗本来的身份:一名头脑灵活、精明强干的威尼斯商人。他对各色名目的货物以及货币和税收的详细记述,应是最具价值和特色的。其中,全书用较大篇幅讨论了盐业,作者也自认为这可能是该书最具创新性的部分。马可·波罗对于云南和吐蕃地区盐的生产记载甚详,他还记录了很有特色的盐币。马可·波罗也是当时唯一记载盐币与黄金价值关系的作家。

  马可·波罗记述了著名的长芦盐场的制盐技术,这可与《熬波图》等记载相印证。他敏锐地意识到长芦独特的制盐法与地中海地区迥然不同。马可·波罗对最重要的盐业生产和分配地区--两淮的介绍也十分精彩。繁忙的运河运输、巨大的食盐产量和可观的税收,都可以得到汉文史料的印证。作者并就马可·波罗是否在扬州任职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马可·波罗不大可能在扬州担任盐务官员。扬州成为重要的盐税管理地点,应是在马可·波罗离开之后,故他未予强调。马可·波罗反复提及 “白金”,充分反映出盐业生产及盐税在元朝的极端重要性。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Mark Elvin)先生在序言中所指出的,该书使用的最核心的方法是比较研究法。实际上,作者尤其注重马可·波罗的记述与中国文献的对比。在讨论元代的纸币、贝币和盐的流通时,都专设一节对马可·波罗的记述与中文资料进行比较。作者多次强调这两种来源完全不同的材料令人惊奇地一致、契合,认为两者可以互相印证和补充。以纸币为例,马可·波罗的记述涉及元代纸币的生产制作、大小、颜色、面额等多个方面。作者依靠汉文史料,分时段详解了元代纸币的发行状况。在此基础上,列表对两者进行比较(参见第98-99页),对马可·波罗在其著作中提及的13种不同的纸钞面额进行比价换算,列举了中统元宝交钞等数幅元代纸币图样等,足见马可·波罗所言不谬。纸币颜色为黑色,尺寸大小随面额不同而改变,可用来作缴税、交易与付款等,也都与汉文史料的相关记载符合。另外,作者还广引西方、波斯和阿拉伯作家关于元代纸币的记述,通过比较后,认为马可·波罗的记述在中世纪的东西方作家中最为完整和真实,不仅在质量上高出一筹,在细节上也非常精确。作者总结道:各类怀疑难以成立,这位威尼斯商人确曾游历在大汗的国境之内。这种细致而可靠的比较,无疑使结论更加令人信服。

  《马可·波罗游记》抄本(资料图)

  当然,以上研究方法的恰当运用,得益于作者驾驭多种语言文献的能力。对这两种材料的来源和背景,作者有着明晰的认识。首先,他采用一种新颖、系统和批判的视角对汉文文献进行了考察,无论是掌握的广度还是理解的深度都令人称道。这对于一个西方学者来说尤为难得。其次,他指出了《马可·波罗行纪》翻译流传的复杂性,强调文本的可靠性和原始性,并对西方学者(特别是意大利学者)关于《马可·波罗行纪》文本的最新研究予以了关注。凡引用文献,必参考多种版本,并指出其思维差别。这显示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还搜集了大量实物资料(如钱币、银锭等)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本书对学术史的梳理也值得称道。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对马可·波罗的质疑由来已久。故书中详细列举了有关马可·波罗来华真实性赞成和反对两方面的讨论。作者搜集利用世界各地学者的研究成果,力图将19-20世纪西方、中国及日本有关马可·波罗的研究全部囊括进来,并加以适当的评论,把握最新的研究动向。这反映了作者的国际视野,颇具前沿性。由于资料收集上的“竭泽而渔”,研究的结论自然更具合理性。总之,这是一本值得认真研读的新作。

上一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