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默》:音乐嫁给电影 幸福突然来到

2015/5/15 2:37:59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这一切都有所铺垫,这个铺垫就是前几日那英推出的新歌《默》,这首歌曲作为电影《何以笙箫默》的插曲,是高晓松和那英的首次合作。那英会加盟《何以笙箫默》先是误打误撞,但事实证明又是天作之合。

  那英《默》

  那英 黄晓明 《默》手势

  那英

  高晓松

  那英《默》

  那英 黄晓明 《默》手势

  那英

  高晓松

  那英《默》

  那英 黄晓明 《默》手势

  那英

  高晓松   最近乐坛有两位明星各自成为焦点,一位是在大众印象中渐渐远离音乐圈,混入综艺圈的“文化人”高晓松,一位是四季《中国好声音》的导师,但久久未有新音乐作品的那英,高晓松日前在微博上发布消息要回归音乐圈,从今以后推退出综艺圈,不再录制任何综艺节目,摆出一个在综艺圈“金盆洗手”的姿态。他要开始操盘一家新的音乐公司,要运营一家大型的公益图书馆,仿佛一切都发生的那么突然。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这一切都有所铺垫,这个铺垫就是前几日那英推出的新歌《默》,这首歌曲作为电影《何以笙箫默》的插曲,是高晓松和那英的首次合作。

  音乐作品与电影结合的成功,不仅是体现在营销上,也包含在内容上,更在映射出人文情怀。因为歌曲的内容、风格、主题、歌词和电影本身的脚本、主题、演员、镜头非常贴合,可以说就像量体裁衣一样,所以才会引起轰动和影响。灵魂,是歌曲在影视作品中的双重角色,只有符合电影产品特质的因素才能真正融于电影本身,电影是由剧本、角色、镜头和视觉呈现的艺术品,这是电影的灵魂,如果一首歌曲可以成为这四元素之一,那不管这个角色的地位是男一号还是女一号,都将是这个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也成为电影和歌曲跨界合作的最佳境界。而说回到《默》,其实有幸运的成分在里面,为什么说呢?我引用高晓松和那样接受采访的一段话,大家也许就明白了。

  那英会加盟《何以笙箫默》先是误打误撞,但事实证明又是天作之合。本来是高晓松收到一个年轻曲作者钱雷写的一首曲子,一听觉得特别好,就把它发给了自己在美国新收的一个80后词作家尹约,让她写一版歌词。尹约写完后,高晓松一看就赞不绝口,尤其是这几句:“我被爱判处终生孤寂,不还手,不放手,笔下画不完的圆,心间填不满的缘,是你。”看到这几句歌词,高晓松脑子里马上蹿出来的人,是那英,“这写的不就是老那嘛,必须由她来唱。”别看高晓松和那英认识已经20年,事实上在这首歌之前,他们只在18年前有过一次被掐死在摇篮里的合作。那时是那英主动找到高晓松帮她做一张专辑,歌都录好了,高晓松还记得其中有首歌的歌名叫《远远的北台37排》,但最终却被那英当时签约的香港唱片公司给否了,理由就是太文艺。这一次,高晓松大半夜地就把这首歌词发给了那英,那英当时就觉得,这小姑娘下笔太狠了,“狠到好像她已经曾经跟我一样,跟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遇到的感情一样,受到过那么多的伤害,”俩人一拍即合,也终于促成了他们第一次真正有结果的合作。

  高晓松说,在他们把这首歌都录好了,甚至MV也确定了用手语的方式去拍了,那英也约好了吴亦凡和廖凡两人来共同出演,正准备要发的时候,这时《何以笙箫默》的电影方找过来了,他们之前曾找了美国老作曲家,然后也弄了一些歌,但是都觉得不满意,然后在电影临上映前25天,才又找到高晓松请他来出任音乐总监。然后高晓松马上说,你们命太好了,我这有一首刚出来的歌,就是现在用以的这首《默》,结果没想到一拍即合。并且以这首歌为起点,又化成了整个电影的一个灵魂音乐动机。高晓松和那英透露说,连这首歌的名字都是因为这部电影改的,原来并不叫《默》,因为正好开头上来就是一句“忍不住化身一条固执的鱼,沉默在沉没在深海里”。而此时电影的主演黄晓明又自告奋勇提出要演这个MV,于是那英赶紧又抱歉地谢绝了本已定好的吴亦凡和廖凡,他们请到了现代舞舞蹈家高艳津子为这首歌的手语进行艺术化的编排,黄晓明和那英亲自出演,最终出来的歌和MV,那英说:“就是从天而降,就这么合适。”。

  幸运和缘分,是我给这次的“何以笙箫默之默”的评价,就像是这部电影所讲诉的爱情故事,遇到了你,是幸运的,是否合适,那是缘分注定。用《默》的一句歌词也许更能诠释这一切:“笔下画不完的圆,心间填不满的缘,是你。”(文/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