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喜欢闾丘露薇这样有思想的人

2015/5/23 23:17:56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摘要]闾丘露薇在采访中表现的理性和客观,跟她的积累、反思和不停地纠错有关。都市类报纸虽然有官方补贴,但是官方只同意把钱投给报纸做网站,这些传统媒体的网站收入少,根本救不了报纸。话说回来,闾丘露薇辞职和凤凰卫视的经济原因关系不大,我认为还是她职业发展上遇到了瓶颈。

  [摘要]闾丘露薇在采访中表现的理性和客观,跟她的积累、反思和不停地纠错有关。她对新事物能保持一个热情、开放的状态,不容易受到干扰,很难得。我觉得她做出什么样的尝试,都是值得的。

  腾讯文化 王姝蕲 徐娉婷 陈菲 杨敏 发自北京

  5月22日,著名记者、凤凰卫视主持人闾丘露薇在腾讯大家发文宣布辞职,并告别传媒业。腾讯文化为此独家连线崔永元、展江、童大焕、洪兵等相关人士及业内专家,以下是他们对闾丘露薇辞职一事发表的看法。

  崔永元(前央视主持人):传统媒体人最应改变的是心态

  崔永元

  谈闾丘露薇:

  我跟闾丘露薇没见过面,只是在微博、私信上联系,我很喜欢她这样有思想、有眼光和明确价值观的人。她在采访中表现的理性和客观,跟她的积累、反思和不停地纠错有关,否则谈不上理性和客观。

  她对新事物能保持一个热情、开放的状态,不容易受到干扰,很难得。我觉得闾丘露薇做出什么样的尝试,都是值得的。

  关于传统媒体的尴尬处境:

  一年前,我会同意传统媒体正在走向没落的困境,现在彻底不同意。我从央视辞职,就觉得自己遇到了瓶颈,发展空间有限。但现在觉得不管是纸媒、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其实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不同。

  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一个新闻出来,第一时间就能听到终端反应。之前我们听不见,觉得自己说什么都对,现在会听到来自各方不同的声音。

  网络媒体的门槛低,没有壁垒,谁都可以做,得看谁更会使用它。我认为网络媒体的传统功能并没有丧失,是传统媒体主动放弃了这个阵地,没掌握新媒体的规律。昨天见到何晶,她2011年离开央视,自己做一个网络公司,几年时间,昨天一番分享,让我们脑洞大开。她的互联网思路就很清晰,任何决策、计划都以数据做支撑。不是像我们从前拍脑袋的方式。

  媒体人也不必焦虑,谁也没经验,传统媒体人最应该改变的是心态。大家面临的困难是一样的。我刚开微博时,评论里一个批评的声音跳出来,就觉得特别刺眼。现在心态变好了,没有批评你,还不敢相信。所以现在我的表达方式会更有分寸。

  关于新闻专业主义:

  比如你打开一个网站,3秒种页面还没出来,那可能就不看了,速度决定一切,新闻专业主义倒是其次了。所以现在新闻必须和技术合作,快速准确传递新闻。

  但是新闻专业主义仍然有空间。现在一个新闻出来,互联网都是第一时间抛出来,形成第一轮的势头,新闻专业主义可能就得参与第三轮、第四轮理性上的博弈,但这确实挺难的。

  展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闾丘露薇可能遇到瓶颈

  展江

  对于她从凤凰卫视辞职,我感到挺意外。因为她在凤凰卫视做到了评论员,比较资深。她是比较有底线、有想法的。我觉得她辞职,应该是遇到瓶颈了,现在媒体的口径越来越紧,作为评论员,她可能有些话不方便说。她说要去读博士,这种说法还是很温和的。

  对于凤凰卫视,我是既肯定、又否定的。肯定方面在于凤凰卫视毕竟位于香港,对于大陆媒体的新闻是一种补充。但是,即便在香港,它也是受到政策、媒体环境影响的。否定方面在于它的军事新闻是很受诟病的,神神叨叨,渲染一种紧张的国际关系。

  现在传统媒体遇到一些发展困境,电视台要好得多,很多地方电视台没有什么发展困境,但是纸媒溃败得一塌糊涂,

  对此,很多资深媒体人劝大家尤其是毕业生不要去纸媒工作。已经被裁员的要么转行,要么去新媒体,比如建网站、做视频。对于还在纸媒待着的人,我只能说“早走早升天”。像《重庆日报》已经公开鼓励记者停薪创业了,因为再不走,可能工资都发不下来了。纸媒的衰败是必然趋势。

  都市类报纸虽然有官方补贴,但是官方只同意把钱投给报纸做网站,这些传统媒体的网站收入少,根本救不了报纸。

  话说回来,闾丘露薇辞职和凤凰卫视的经济原因关系不大,我认为还是她职业发展上遇到了瓶颈。

  童大焕(知名媒体人):传统媒体走向黄昏是必然趋势

  童大焕

  闾丘露薇离职凤凰卫视进入其他行业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并不能够代表什么。从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她的离开是可以理解的。媒体人慢慢淡出一线,进入教学等领域和岗位,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未来的路还有很多的可能性。

  我虽然不赞同把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离职现象当作是电视新闻和传统媒体逐渐走向衰落信号的说法,但不可否认,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视也好,纸媒也好,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是客观事实,当然,其实即使不受到新媒体的挑战,电视和纸媒逐渐走向黄昏这是必然趋势。

  面对所谓“困境”,传统媒体未来发展方向现在还不好说,只能边走边看。传统媒体新闻的未来发展路径还在于保持专业性,更加细化。就年轻人未来择业选择来说,媒体行业还是不错的选择,培养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性是前提。

  洪兵(复旦大学新闻系副教授):进入媒体行业需谨慎

  洪兵

  微博上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我自己觉得它是非常个人的一个选择。凤凰还算是有特点的平台,她离开的原因有各种解读,但未必符合真实的情况。我没觉得是个特别大的事。

  过去两年里,最明显的趋势是:一流的人才加速离开媒体;媒体再也吸引不了一流的人才。这样综合起来,变成一个非常合乎逻辑的选择。尤其是传统媒体行业留不住人才,原因有市场加管制的综合。

  面对媒体业的不景气,有志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可以先去试一试,比如毕业生可以去实习,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第二,自己的能力能否得到发挥。第三,你觉得自己能持续多长时间。如果这三个方面都是肯定的,那我觉得你可以投入三年左右的时间,然后再做判断和选择。

  朱学东(知名媒体人):传统媒体的受众正在急速下滑

  朱学东

  闾丘露薇宣布离开媒体行业,你怎么看?

  朱学东:首先,现在是个自由选择的时代,她选择离职去美国读书、带孩子,这是很正常的行为。另一方面,可能和她的个人工作也有关系,因为整个媒体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变化,现在媒体不好做了。所以我觉得这其中既有个人原因,也有背景的原因,但是我认为个人原因多一点。

  闾丘、柴静、小崔等一线记者和电视人都相继离开电视台了,是巧合还是有内在联系?

  朱学东:这很正常,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越来越多的平台,有新的机会就有新的选择。现在平台不再那么重要了,过去平台是最最重要的,离开平台马上就不行了。这种变化是技术带来的,这是好事情。

  你认为电视和纸媒等传统媒体平台在当下的困境是什么?

  朱学东:我不太了解电视新闻,但是我想和平面媒体相比的话,它的采访成本和技术门槛会更高。电视新闻需要一个团队去做,它的挑战会非常大,更难做。电视新闻的受众和其他传统媒体一样正在急速下滑,因为新的平台提供了许多新的选择和机会。

  传统媒体人转入新媒体,可有哪些作为?

  朱学东:新的传播平台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新的尝试。我一直说,这个时代给记录者提供了新的机会,而不是打击记录者的积极性,更多要看记录者在新的平台怎么做。他在传统媒体里面影响力会大一些,但是新的平台它的自我选择的空间会更大一点。

  新闻专业主义者现在面对的压力和尴尬的局面?

  朱学东:说实话,现在与过去没有太多变化。我们面临的挑战无论政策上的,还是职业素养上的,都是原来就有的问题。如果要说新问题的话那就是技术,技术的进步让很多人也介入到这个行业去做记录者。但是有职业素养和没有职业素养的记录者还是有很大差别,虽然追求快的新平台比传统平台更不关心记录的质量,但是时间长了之后,我相信职业素养高的记录者所生产的产品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

  吴晨光:闾丘露薇和柴静之争 我更认同前者

  吴晨光

  作为同行,对闾丘露薇的评价?

  她真的就像大家都说的那样,是“铿锵玫瑰”。

  从勇气方面来讲,她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上了战场,作为一个记者,走到前线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但同时,我确实非常佩服她的勇气,因为战场对一个女记者而言,可能遭遇的危险和困难相比男性要多很多。

  另外,从职业态度来说,回到她和柴静的一个争论,从一个记者的角度来说,我更偏向于认同闾丘露薇的观点,当记者面对一件事情,不管你采访的对象是如何苦大仇深,甚至他跪在你的面前,你也应该保持一种客观和冷静,你的激情应该是对这个行业和真实的一种热爱。

  所以,无论是从勇气,还是职业立场,我都很佩服她。

  近几年,资深媒体人的频繁离开,是否反映了这个行业从业者的困境和焦虑?

  目前整个媒体行业基本上都处在一个焦虑状态。做媒体主要是做影响力。影响力主要靠媒体的发行量和收视率决定的。平面媒体包括报刊发行量和电视的收视率整体都在不断下跌,电视和报纸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当然会特别焦虑。

  您是觉得网络会好一些?

  对,互联网的十年其实有两次转型,一个是从平面媒体到互联网的转型,另一个是从PC端到移动客户端的转型。相比PC端,移动客户端能随时互动与分享,所以移动互联是不可逆的一个趋势。相对而言,能学会更好地运用它,焦虑感就会少一些。

  媒体环境的变化对新闻专业主义者是否形成了压力,从而置身于一个尴尬的处境?

  在当前环境下,确实如此。举一个例子,在自媒体上就有很多不专业的表现。现在很多自媒体只讲究短平快,文章质量不过关。而且是先发后审,有问题投诉了才审,很多时候会很不专业,基本是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讲究真实,责任感也比较差。前一段时间,我看到一篇分析文章在最后写了这么一句:“本文纯属分析,无任何数据的根据,如对当事人造成伤害,概不负责。”真的觉得太过分,太不负责任了。在传统媒体里,或在平面媒体里,我们的文章至少还是有三审制,有比较严格的对真实性的把关。而且有经验的编辑会对文章的表述进行一遍一遍的修改,对记者而言,也容易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

  您在新闻行业的工作履历非常丰富,从电视台、平面媒体和网络平台,您觉得一个媒体人应该怎么应对未来的变化?

  我在《南方周末》和《中国新闻周刊》的工作,都比较讲求深度。深度不单是说清楚一个事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还要追寻背后的那个答案。深度报道和一般报道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文章的长短,而是报道为的是什么,更注重背后的深度挖掘。电视的话,更注重影像,讲究影像和你的解说的配合。在互联网,比如在搜狐,我做的一个创新就是播报的方式,我把很多部门整合在一起了。比如今天发生了一个空难,我第一时间就是做一个先发报道,同时记者组和编辑组会提前准备好直播室,相继把音频、视频、图片不断更新。直播中发现新的有价值的点,马上跟进短消息。第四步就整合信息,进行深度报道。这种方式把一个部门整合起来了,从头到尾可以持续生产出不同的产品,产品有不同的形态。互联网播报的魅力,就在于打破了时间的限制,也打破了形态的限制,也打破了一个记者只能干一样活的限制,所以我觉得现在记者必须适应全媒体报道的方式。到了一点资讯之后,能力需要进一步扩展,除了文章和版块的整合、编辑,还包括媒体的采购、版权合作,以及媒体的PG算法等全方位的能力要求。前面是海陆空全覆盖了,现在要成特种兵。

  但无论任何时代,无论什么平台,一个美的、深度的报道,都会是大家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