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戛纳5月23日电 题:《山河故人》男演员张译:我是惰性气体 命好感谢导演
中新社记者 龙剑武
张译首次参加国际影展是2014年8月在威尼斯电影节,而当时闭幕片《黄金时代》和展映片《亲爱的》都有张译参演。时隔不到一年,张译再次登上国际影展舞台,而且是随贾樟柯导演的新作《山河故人》参加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戛纳的人和车都太多,比威尼斯喧闹很多倍。”张译向中新社记者谈起对戛纳的印象,“但戛纳不愧是世界电影的中心,一个海滨小城云集了世界各国优秀的电影人才、电影大师和制作团队,电影交易量也是最大的。这是一个热爱电影的地方,对电影人而言也是一个专业的地方。”
在被问及是否有选片窍门时,张译笑称“命好”。他说,自己其实属于被动型人格。多年来,大多数角色都是导演找他出演,“所以我特别感激他们,因为像我这样一种‘惰性气体’,如果没有他们帮忙推着我走,我也不会有这么好的机会,既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又参加戛纳电影节。”
张译透露了几次“好运”的经过:在完全不了解《亲爱的》中故事和人物的情况下,陈可辛找到了他。他担心可能演不来“土豪”类型的角色,但导演认为他没有问题;《山河故人》选角时,有人向贾樟柯推荐张译,导演想先考察其专业水准。无独有偶,当时《亲爱的》正在上映,贾樟柯便专门进了一趟影院,看完《亲爱的》后当即表示:“OK,这个人没有问题。”
张译在《山河故人》中饰演一个从小镇青年成为煤老板发迹,再到上海成功跻身“风投资本家”行列,最后移民海外却孤独终老的人物。他表示,这类人是他喜欢的类型,有行动力,走在时代的前列,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需要一批这样的领先者。
虽然演技得到导演的认可,但对于影片中要用山西话对白和角色年龄跨度较大的问题,张译最初还是心里打鼓,而贾樟柯却总是加以鼓励。对于这些技术性的挑战,他就寻找解决办法,努力克服。
张译说,他请人用山西话把全部台词录了一遍,像学外语一样天天听,连睡觉时都听,“感觉真得很痛苦,都快听吐了”。一周后还是不行,他便把台词逐字加注音标,重新打印一份剧本练习。又过了一周,他开始找山西人对话,直到有人把他当成太原老乡。“从那一刻起,我受到极大鼓舞。我对自己说,在这方面没有问题了,我可以做到。”
在角色的年龄问题上,张仪认为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演绎五旬老人的孤独感,而他的办法就是去回忆生活中接触过的老人,尤其是他们在晚年时光的孤独眼神。他会借鉴人生中一些与老人有关的难忘画面,再去诠释影片当中的角色。
对于最终的演出效果,张译说,有一次他问贾樟柯“演得还行吗”,对方回答“还行”。他就追问“真的还行吗?你总这么说,是不是在骗我”。贾樟柯的回答是“骗你对我有什么好处”。“有时候,喜欢一个导演,就会对他有种莫名的信任感。所以我相信他,他说没问题就没问题了。”
张译表示,从最初入行到现在也将近20年了,他喜欢的导演很多,跟他们都合作一遍是他最大的愿望。从电视剧转向电影,他合作过的导演有黄建新、陈凯歌、许鞍华、陈可辛、贾樟柯、曹保平、何平等。
“这些人对我的帮助和启发都非常大。在年轻刚入行的时候,我觉得能见上他们一面都属三生有幸,从未想过有机会跟他们一起为同一个故事,同一个梦想去奋斗。他们如同引路人,帮我开拓了眼界,让我认识到了电影行业的博大精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