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杨亚洲承认与倪萍是伴侣 她在一起我很知足

2015/6/14 16:04:43 作者:C-zhouka… 来源:女物娱乐网
杨亚洲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他的敢担当还表现在家庭生活和夫妻情感上。和倪萍搭档和伴侣,需要男人的勇敢。作为曾经央视最著名的女主持人,倪萍转型演员。

杨亚洲

记者:谈谈小人物对你的感动?
杨亚洲:片中地震两周年悼念那场戏是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帮助拍的,他们的话那么朴实。一个父亲告诉孩子,让姐姐要照顾好弟弟;另一对父母说,孩子,爸妈来看你了,我们这些拍摄者看着他们全是眼泪,我保证孩子们的名字会出现在电影里。那种打动是渗入心底的,拿不掉的。拍摄这样一个故事,连我们摄制组里的人都变了,我们队伍里有不少80后90后,开始拍摄时,有人害怕当了逃兵,在拍摄的两个月里,他们变化惊人,从躲藏到最后抢着进。我们在拍摄看到那个地震震裂的石屋的时候,泥石流随时都可能发生,我希望往洞里深处走,那里就有埋着的逝者,我的儿子杨博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先走进去五六米,替演员走位,倪萍什么都没说,直接走了进去,真正从逝者的角度,想着逝者的痛苦。
记者:影片倪萍有大段落特写镜头的独白,有评论提出您有意为主旋律说教。
杨亚洲:这段我特别有心得。这些段落更像现代的链接,比如倪萍那段话最忌讳的话,领导看了都有这种担心,在拍摄过场中,我不是被动地拿上去的,我不是被动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是我们真心拿上去了。
记者:把命题作品拍好是特别不容易的事情,《大太阳》的难度在哪里?和你最后欲罢不能的快感在哪里?
杨亚洲:命题作文的创作空间小,投资者向我要的东西太多,长影要振兴,政府要喜欢,还有一个票房的尝试,国际电影节上要走一回。如果钱多一点,没有那么多要求,兴许会更好,如果这次入围蒙特利尔电影节,是中国主旋律影片的一次突破。然而,现实生活给出的空间和宽度真的非常大,怎么样拍出他们的欢乐,那些流泪的人有笑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浪漫我怎样来表现,我们必须要融入生活中去,才能为自己找到答案。
现在懂表演的导演太少
记者:你是一个诠释中国小人物的高手,你这样关怀小人物的根基是什么?
杨亚洲:这是一个幸福观的问题。我是他们其中的一分子,他们的脉搏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看着这样的生活我能踏实,有灵魂。我当年拍《泥鳅也是鱼》讲农民工的故事,当年他们还叫民工,他们有两亿多人,我们写他们的作品有几部?在我这些年的创作过程中,中国电影已经开始票房至上了。有人好心地提醒我说,民工们都不看电影,我犹豫了,还拍不拍?但是我真正走近民工,走进他们的生活,越了解他们却越想拍越不敢拍了,我的原则是不能背离真实,不拍真实自己肯定不喜欢,两个原因几乎让我放弃,民工不看,其他人不关心民工,党和政府不高兴怎么办,这么多人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睡不着觉,因为你越深入下去,他们在自己心里扎得越深,最后我想,爱看不看,就算没有人看没有票房,我也要拍。
记者:你观察生活的习惯是天生的?
杨亚洲:现在懂表演的导演太少了,我是演员出身,去看、去听、去接触。这是一种职业习惯,我至今仍然受益于这样的习惯。
记者:感恩是艺术家崇高的使命和责任,你的作品都有感恩的主题,艺术家不感恩,没有感恩的心拍不成小人物?
杨亚洲:我偏爱平民题材,偏爱他们是因为我看得见摸得着他们,他们才是生活的主流,我偏爱他们是因为我是他们其中的一员。我偏爱普通人,小人物不“装蒜”。只有拍他们,艺术生命力最长、艺术感染力也最强,所以我拍他们心里有底,有拍的冲动,有了他们才是生活,有什么理由不感恩?
记者:感恩的东西在你的作品中有怎样的影响力?
杨亚洲:像《大太阳》这样的拍摄经历,对艺术生命和自己的生命都是一次调整的梳理,今天这个桥还在,明天就没有了,石头裂着大缝,你进不进?剧组的人从害怕到一点点克服,到如走平地一样,这是心灵的进步。这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是一件善事,是逝者的灵魂在保佑我们。相信一线创作人员,国家的力量,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今天的农民,那些小人物每一天都在变化,我们的创作过程也在变化。
做人拍戏不骗自己不拍垃圾

记者:以你在影视界的声望,完全可以拍大片,为什么却总是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