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杨洋李易峰拼颜值 揭《盗墓笔记》剧中九大槽点

2015/7/24 19:27:50 作者:T-Lliang… 来源:女物娱乐网
李易峰、杨洋日前在拍《盗墓笔记》,网友晒出新一波路透照,之间李易峰穿着西装,帅气逼人;而杨洋则一身黑色潜水装,非常酷。据悉,《盗墓笔记》目前已经拍摄过半……

杨洋 李易峰

李易峰杨洋拼颜值 揭《盗墓笔记》剧中九大槽点

网络剧《盗墓笔记》近日播出,首播单集播放量一天内即破亿,剧中主角李易峰苦口婆心劝说“文物交给国家”的情节,让网友大呼“《盗墓笔记》变成了《护宝笔记》”。
槽点一:人物设定混乱吴邪从“盗墓贼”变“文物保护人士”
小说版:专业技能不行但具有建筑方面基础知识的古董店小老板,属于有大学学历的业余盗墓人士。
电视剧版:德国留学生,为保护文物而展开探险,口头禅是“文物交给国家”。
槽点二:无视交通规则飙车也要上牌啊好不好
@江宁公安在线: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二轮摩托车上路也必须悬挂机动车号牌。好人都上牌了,坏人了不起啊?
玩命先系安全带对不对
@江宁公安在线:无论好人坏人,正副驾驶前后座位,请务必系好安全带。
槽点三:科学知识匮乏中枪还耍酷,你是兰博?
@江宁公安在线:万不可中枪后还继续摆酷,唯有关公和兰博大概可以在中枪后还能做出这个动作吧。
没有油的车,也能点爆?
@江宁公安在线:广大车主并不担心没油的车会爆炸。藏蒙两族常用的燃油灯在开阔条件下直接点燃也不会引起爆炸。
槽点四:编剧声音“看完片我给搭档电话,快搬家吧”
前天,《盗墓笔记》的两位编剧白一骢和彭阗接受了重庆晚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先导片拍摄的意义在哪里?
编剧:让原小说中“主动下墓”变成“被动下墓”。
记者:为什么要一直强调“文物一定要交给国家”?
编剧:盗墓犯法。
记者:网友吐槽特效很渣,你们怎么看?
编剧:确实很渣。记者:成片出来后你们有看吗?
编剧:崩溃了,真的。我给另外一个编剧打电话,让他赶快搬家。
槽点五:正说“下斗”“胖爷”邀你继续受虐:马上下古墓了
在网络剧《盗墓笔记》中,吴邪带文物回国,一路遭遇雇佣兵的围追堵截,在生死关头,“胖爷”刘天佐开小车赶到,扬沙干扰敌方视线,成功带走吴邪。最近,刘天佐也在网上邀约粉丝继续“受虐”,“咱们斗里约”。按照原著说法,“斗”即为古墓。所谓“斗里约,”意思就是主角即将进入古墓,展开新一轮的探险了。
槽点六:小说中主人公遁地潜海找墓,真相是——不主动发掘坟墓,是考古界行规
《盗墓笔记》的原著小说中,主人公遁地潜海,在一座座古墓中寻找无价珍宝,但真实的考古与此截然不同。现实世界中,大部分考古工作对象是古代遗址,比如一段古城墙的墙基、废弃河道淤泥中的一艘木船、散落着无数碎瓷片的砖窑等。
“不主动发掘坟墓”是考古行业一项不成文的行规,一方面“死者为大,心怀敬畏”的传统观念还在影响我们,另一方面以目前技术水平,发掘简单保护很难。中国最后一次官方主动发掘帝陵,是上世纪50年代北京“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当时考古部门首要目标是永乐皇帝,但朱棣的长陵规模太大,就转而拿朱翊钧的定陵“练练手”。结果打开墓门,考古人员还没平复恢弘地宫给他们带来的激动,陪葬的大量古字画、丝织品就迅速氧化,眼看着色彩一点点褪去而无能为力。“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如此,南京南唐二陵的壁画也是如此,到现在还在采取措施减缓壁画一点点褪色。”南京一位考古专家说。
在南京,绝大部分墓葬考古都是抢救性的。包括安葬李煜爷爷、爸爸的南唐二陵,出土“青瓷之王”莲花尊的仙林灵山大墓,疑似陈宣帝陈顼显宁陵的西善桥大墓,中国长江以南迄今发现的最大规模六朝墓——江宁上坊东吴大墓等等,均是前期工程建设发现冰山一角,考古部门再及时介入全面发掘的。
槽点七:小说中洛阳铲堪称盗墓神器,真相是——洛阳铲咋用,考古者曾请教盗墓贼
洛阳铲用于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据传,洛阳铲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

洛阳铲是考古工作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古代没有今天意义上的考古学,而叫金石学,研究暴露在地表上的碑铭文字、青铜器物而已。直到近代,才从西方传来了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但刚刚出道时,考古人员经验不足,就只好去请教盗墓贼。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