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讲故事》是2008年初辽宁电视台携手全国著名演艺术家王刚,强强联合打造的一档品牌栏目。它囊括世间万象 , 其中既有重大新闻里的新闻故事,也有闻所未闻...
社会责任
《王刚讲故事》栏目始终牢记社会责任,尊重科学,倡导文明和谐,传递社会核心价值观。为了严把节目质量关、导向关,栏目组制定了严格的审题制度、精密的制作流程。一个选题要经过执行制片人、主编、总制片人、专题部分管副总监、总监、频道副总监和台副总编七个关口,而一个片子正式播出前,更要经过十层审查。大到主题表现、播出编排,小到画面用光问题都要精益求精。正因为这样,使得《王刚讲故事》确保每一个故事都是精品。
《王刚讲故事》没有满足这些成绩,而是力图在节目发展过程中求新求变。 2008年10月,《王刚讲故事》周末版推出,不仅对《王刚讲故事》品牌实现了有效延伸,而且在周末黄金时段创造了新的收视奇迹,数次进入省级卫视全国35城市收视调查前60名。2008年7月6日,《王刚讲故事》又成功推出了同名电视图书,现场500本被抢购一空,创下了销售奇迹。目前,《王刚讲故事》已在大连晚报、长春晚报开辟常设专版,广播版,推广活动全面启动。
爱台如家
《王刚讲故事》已采集制作了200多期节目,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但不管哪个编导,在哪一个地方,都自觉地用好每一分钱,为栏目节约每一个成本。
江苏台的《人间》每期经费是6万元,而《王刚讲故事》只是他们的三分之一。《王刚讲故事》采访只有一个编导一个摄像,采访对象多以基层群众为主,大多住在偏远山区,往返路程就需要几天几夜。采访常常是下了飞机坐大客,下了公交坐马车、甚至是牛车驴车,一些女编导和摄像提着重重的摄像机、三脚架、照明灯、磁带电池,还有自己少的可怜的行囊,风尘仆仆的奔波在采访路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叫苦,从来没有一个人叫累。许多编导去某个城市采访,却不知道那里的风景名胜所在。正因为有着这样一群爱台如家的人,去年在栏目组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仍结余130多万元。
永远向前
体制和政策的保证给了《王刚讲故事》栏目组无限前行的力量。短短一年的时间,《王刚讲故事》就已经在百姓心目中形成了品牌,每晚九点半,许多家庭都聚在一起观看“王刚讲故事”,会同王刚一起嬉笑怒骂,会随王刚一同潸然泪下……2008年《王刚讲故事》在同时段省级卫视收视排名中名列第六,节目播出调整后,有34周进入全国前60名,最好成绩是第15名。编导薄立为主创的《一个人和五具尸体的僵局》荣获全国法制节目一等奖。
故事并没结束,生活永不落幕。是历史发展和时代的召唤给了《王刚讲故事》一个施展的舞台,让它的表演精彩纷呈,可歌可泣。它成功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斐然成绩,更重要的,是对所有辽台人的一种带动和激励。没有创新,就没有超越,就没有明天。
副总监韩晴宇和总制片人张晓宏迅速带领核心成员研究应对策略。改变原有的工作状态和节目制作流程,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人员分工。并且和另外六名党员同志刘阳、张铁兵、王雪林、陈旭东、王姝、周延海组成抗震救灾前线特别行动小组,紧急奔赴四川。执行制片人陈英姿、李飒带领一部分编导,从事信息整合和后期制作。在北京演播室的赵飞、贾瑞雪当天制作演播室背景,联系王刚,准备录制特别节目。
特别报道小组是当天下午2点到达四川成都的,顾不上休息,一下飞机,他们就奔赴抗震救灾的最前线,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面对满目疮痍的灾区,面对无家可归的群众,以最深切的同情心投入采访中。每天都要拍摄8小时左右的素材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因为余震不断,大多数的晚上他们都是和衣而卧,一发生情况就赶紧收拾好机器设备和包裹,加入到避难者的行列,露宿街头。就是在这样危险而紧急的情况下,他们抢先采访到了的香港救援队员;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绵竹地区最大的工业区;他们穿梭在华西、404等各大医院,见证生命无价的拯救;他们记录下北川的最后一瞥。
从5月18日到5月25日,几个年轻人度过了也许是他们一生都难忘的9个日夜。而赴四川参加这次特别行动之前,刘阳的孩子还在发着高烧,王姝的婚礼在即,张晓宏则取消了婚礼。
身在灾区的特别小组紧张的采访着,在“家里 ”的工作人员也是马不停蹄的加班加点赶制节目,5月14日、15日周末,组内上下没有一个人选择休息。从早上到第二天凌晨,办公室的灯火彻夜明亮,大多数人只吃了一碗泡面。负责后期制作的崔芳、刁囡、丁靖雯连续在制作机房熬了好几天。负责北京演播室的赵飞紧急联系到王刚,等王刚结束赈灾义演便开始节目录制,次日凌晨将节目传回沈阳。伴随着《家族的呼唤》、《两万人一个家》、《黑暗80小时》等节目的采制和播出,共计11期的抗震救灾特别节目新鲜出炉 ,《王刚讲故事》这支政治可靠,业务精进,具有创新力、凝聚力、执行力的队伍,又一次得到证实。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