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丢失了声音,却从未丢失过继续生活的勇气。”“希望有一天,站在镜头前,用自己的生命诉说梦想,请相信,这是你给我的力量。”这是微电影《声边》里的一句台词。聋人学生们在影片中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在镜头前通过演绎自己的故事来呼吁聋健人群无界融合,近日,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举办的首映现场上,他们传递着这样的力量。
影片历时一年的摄制,百余人次的高校影视及特教专业教师、聋人学生参与制作。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徐汇区业余大学、上海小笼包聋人协力事务所的联合制作,6段真实故事的展现还原了听障人群在社会生活中的点滴故事。据悉,徐汇区业余大学早在1986年开设了聋人高等特殊教育,2009年成立特殊教育部,为聋人提供继续教育平台,影片的拍摄源于业大和上戏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们开设的微电影创制课程。为实现聋生们拍电影的愿望,在初步的牵线搭桥后,1周组建剧组,4天集中拍摄,2个月后期制作,影片最后呈现的是集思广益的成果。“影片中的演员们大都没有经验,特别是聋人演员,需要手语沟通,增加了不少拍摄的难度,资金有限,时间紧迫,幸亏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援,剧组也是动用了各自的人脉关系,影片中的不少演员都是义务出演。”影片制片人也是聋生班班主任蒋颖告诉记者,虽然临时组建的剧组默契度不够,但是大家都怀揣着一份做公益的热情。“像影片开始出现的推车场景,拍摄时间是凌晨又是第一场戏,为了达到最真实的效果,几秒钟的场景我们足足拍了8小时。骑车的师傅第二天就感冒了。还有一场夜戏,当天下雨,我们现场搭起了‘人力’雨棚,雨水都灌进了工作人员撑棚手臂的衣袖里,一直拍到凌晨……”影片拍摄时的各种艰难困苦,可想而知。然而,戏中演员的真情流露又让情感戏的拍摄异常顺利,“弄堂和烘山芋那场戏,吕晓燕和刘曙光两位演员完全是真情实感,准备的眼药水也没用到,两场戏都是一遍过的。”就像影片监制林丰在首映上说的,“这是一次艰难又顺利的拍摄。”难的是,太多的客观及不确定因素需要克服。顺的是,演员们不是在“演戏”,而是用最真实的情感还原了他们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