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奇葩不是一天练成的 《奇葩说》的台前幕后

2015/9/7 11:32:02 作者:W1-lexia… 来源:女物娱乐网
马东邀约牟頔加入爱奇艺的时候,给出了两点原因:时代不一样了,你应该看到新媒体的格局;你是一个独立型人格的人,需要一个更自由的平台。两句话一下子戳中牟頔。

马东邀约牟頔加入爱奇艺的时候,给出了两点原因:时代不一样了,你应该看到新媒体的格局;你是一个独立型人格的人,需要一个更自由的平台。两句话一下子戳中牟頔。这位曾经央视最年轻的总导演、央视新锐综艺节目的代表人物,决心出走央视,到不需要按领导指示剪辑片子的地方,做一档真正的互联网节目。

很快,牟頔带领自己当时负责的《喜乐街》团队,集体出走央视,加入到爱奇艺旗下的马东工作室。
在接到邀请参与《奇葩说》时,蔡康永对这个团队的担忧并不来源于团队的年轻,而是彼此之间的零合作。与爱奇艺的第一次会面,他问了节目相关的所有细节;第二次会面,他走进了爱奇艺的演播室,深入到了这个90后为主的团队当中去。一系列的诘问,花费6分钟拍好的宣传片,让蔡康永决心加入这档节目:这个是靠谱的团队,能做吸引人的PPT,能高效的拍剪片子。
但马东还是当年央视《挑战主持人》里的那个马东,这个节目也还是一群鲜活的年轻人在表达观点,只不过,他们从电视时代走过拥抱了互联网的平台。在这里,年轻人们的观点,成了更为广义的真实表达。
一个来自电视时代的团队,一个海峡对岸的火爆主持人,两个有着丰富互联网节目经验又能言善辩的段子手,和另外一群形态各异的奇葩们,制造出来一档首次试水互联网的辩论类语言节目。
从未出现过的辩论形式,没有国外节目的经验借鉴,《奇葩说》从最开始并不被看好,但几期播完之后,网友开始感慨“原来辩论可以这么玩”。
一定要有趣,一切为了有趣
马东和高晓松在饭桌上诞生了要选出全世界最能说的人的想法。牟頔的团队接过这个idea,开始策划的时候,发现大家一致想要的效果是:看到最真实的人性表达。
首先,要明确节目的原则:一定要有趣,一切为了有趣。紧接着,他们开始将节目构想付诸实验。找来北大辩论队的学生,看到他们在严肃辩论,讲着人生道理的时候,节目组更加明白了这档辩论类语言节目的方向:弱化辩论的赛制,让年轻的人们更加自由表达。
接下来,要找到一群有趣的、奇怪的人。从门萨俱乐部到辩论圈,从新东方老师到大学教授,负责选手筛选的李佳绩走访了全国十几个重点城市的300多个人。先看每个人讲话的方式,讲话深奥晦涩的一律不要。一轮轮筛选之后,再开始面对面交流,去发现每个人的个性。最后再来一轮游戏环节的“群殴”。
于是,一轮轮下来,他们找到了自我介绍时会说“我是一只新晋IT狗”“我是一个死胖子”的奇葩们。300多个选手最后海选的时候剩下70个,70个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有搞辩论的,有综艺咖,有大奇葩、小奇葩。
当然,不能只有人有趣,辩论的选题也一定不能枯燥无聊。节目组的人给自己的形容是“一群没有节操”的人。团队中的每个人将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写下来,结合网友意见挨个筛选。后来,就有了“领导傻逼是否该提出”“要牺牲贾玲救大家吗”这样的脑洞大开的选题.
为奇葩正名,“我是奇葩我骄傲”
节目的名字是在咖啡馆里被讨论出来的。“奇葩说”这个想法诞生的时候并不被接受。蔡康永的直接反应是“这在台湾是句骂人的话”。
但牟頔不这样认为。既然团队里就是一群奇奇怪怪的人,性格独特的人应该被人喜欢。我是奇葩我骄傲,被叫奇葩有什么不好?
“奇葩”这个词语可能已经完全失去了它应表的褒义功能。奇葩有着让人费解的表达方式,有自己强大的不被打扰的逻辑体系,自信且不可交流。奇葩各式各样甚至不能被轻易分类,人们主张谨慎定义奇葩。

牟頔却说,《奇葩说》要为奇葩正名。一个90后为主的团队,就应该颠覆既有观点,挑战一下“奇葩是贬义”的主流价值观。

123下一页